不会投资怎么办?美盛财富通为你支招,本文章是关于《皖江城市带》的内容,如有帮助请点个赞吧。
(1)读图可知,合肥成为皖江城市带中心城市的主要原因为合肥是安徽省会,从城市职能看为综合性城市,城市规模大,经济实力较强;交通与信息通达度高;科技教育比较发达,人才众多;工业基础比较好.
(2)读图可知,皖江城市带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优势条件为临近长三角地区(2-4小时经济圈内);境内有长江航道,水运便利/水陆交通便利;产业基础较好,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相对较低;土地价格低,可降低生产成本;国家政策支持.
承接转移后,将扩大工业用地规模,从而扩大城市规模(农村地域转变为城市地域);(需要增加与转移产业有关的就业人口)促进当地产业结构升级、能够吸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从而增加城市人口数量,提高当地城市化水平. 使农村农业生产经营方向发生改变,向为城市服务的城郊农业发展,也会促使农村利用农业技术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3)根据经济活动不同环节的附加值示意图和所学的地理知识,发展加工制造业可能存在的问题为制造业在整个设计、生产、销售环节中所获得的利润最低;制造业的发展可能消耗大量资源,并产生大量污染.皖江城市带在承接产业转移时应采取的相应措施为注重可持续发展,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领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产业转移与技术转移相结合,技术引进与技术创新相结合,通过技术进步改造传统产业,推进结构升级.
故答案为:(1)合肥是安徽省会,从城市职能看为综合性城市,城市规模大,经济实力较强;交通与信息通达度高;科技教育比较发达,人才众多;工业基础比较好.
(2)优势条件:临近长三角地区(2-4小时经济圈内);境内有长江航道,水运便利/水陆交通便利;产业基础较好,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相对较低;土地价格低,可降低生产成本;国家政策支持.
承接转移后,将扩大工业用地规模,从而扩大城市规模(农村地域转变为城市地域);(需要增加与转移产业有关的就业人口)促进当地产业结构升级、能够吸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从而增加城市人口数量,提高当地城市化水平.
使农村农业生产经营方向发生改变,向为城市服务的城郊农业发展,也会促使农村利用农业技术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3)存在的问题:制造业在整个设计、生产、销售环节中所获得的利润最低;制造业的发展可能消耗大量资源,并产生大量污染.
相应措施:注重可持续发展,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领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产业转移与技术转移相结合,技术引进与技术创新相结合,通过技术进步改造传统产业,推进结构升级.
简介
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安徽沿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这是迄今全国唯一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区域发展规划,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为推进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探索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也为中部地区加速崛起点燃了助推器。
《规划》确立了以长江一线为“发展轴”、合肥和芜湖为“双核”、滁州和宣城为“两翼”的“一轴双核两翼”产业布局,大力振兴发展装备制造业、原材料产业、轻纺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着力培育高技术产业,构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真正在承接中调整产业结构,在转移中发挥示范作用。
《规划》要求,示范区要把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放到重要位置,把承接产业转移和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结合起来,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推进节能减排,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不能以牺牲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为代价;必须严格执行产业准入标准,创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体制机制。
为了更好地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将统筹规划产业承接园区建设,推进现有园区转型升级,并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作用,依托中心城市,突破行政区划制约,在皖江沿岸适宜地区规划建设高水平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也为推进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扩大与珠三角、京津冀、海峡西岸等地区的联系,辐射带动安徽省其他地区包括扶持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发展提供契机。
在体制机制上,国家赋予示范区先行先试权,允许皖江地区在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价格机制等方面实施更为灵活的政策。安徽将在《规划》基础上出台具体的实施方案,包括建设任务和政策等,并将任务细化分解到每一个市、县。
一轴双核两翼
“一轴”包括安庆、池州、铜陵、芜湖、马鞍山(由西向东为序)6个沿江市,这是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轴线;
“双核”指合肥、芜湖,这是我省目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最具活力和潜力的两大增长极,是承接产业转移的核心区域;
“两翼”包括滁州和宣城市,着力打造承接沿海地区特别是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前沿地带。
六个着力
这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下一步建设的总体要求。
一是着力深化泛长三角分工合作,推动区域:联动发展。
二是着力优化资源配置,探索科学承接新途径。
三是着力打造产业承接平台,增强产业承载能力。
四是着力加快自主创新,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五是着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促进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协调。
六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四条原则
这是对指导思想的深化。
一是市场导向、政府推动的原则。
二是承接创新、优化升级的原则。
三是分工合作、互利共赢的原则。
四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原则。
四大战略定位
这是示范区规划高度的重要体现。
要立足安徽,融入长三角,联结中西部,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不断探索科学发展新途径,努力构建区域分工合作、互动发展新格局,加快建设长三角拓展发展空间的优选区、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引领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
具体包括四大战略定位,即合作发展的先行区、科学发展的试验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规划》提出,到2015年,示范区经济总量大幅提高,地区生产总值比2008年翻一番以上,城镇化率达到55%,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开放合作不断加强,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人居环境更加良好,长江、巢湖水质改善。到2020年,示范区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自主创新水平居全国前列,生态环境优美,与长三角分工合作、优势互补、一体化发展,成为安徽乃至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城市带。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范围为安徽省长江流域,成员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全境和六安市的舒城县、金安区,共59个县(市、区),辐射安徽全省,对接长三角地区.天长在滁洲里面.
一轴双核两翼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从区内各市产业现状、资源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势考虑,提出了构建“一轴双核两翼”的产业空间格局的构想。
“一轴”包括安庆、池州、铜陵、巢湖、芜湖、马鞍山6个沿江市,这是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轴线;
“双核”指合肥、芜湖,这是我省目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最具活力和潜力的两大增长极,是承接产业转移的核心区域;
“两翼”包括滁州和宣城市,着力打造承接沿海地区特别是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前沿地带
合肥市:下辖庐阳区、瑶海区、蜀山区、包河区四区和长丰县、肥东县、肥西县
铜陵市:下辖铜官山区 狮子山区 郊 区,铜陵县
安庆市:下辖迎江区,大观区,宜秀区三区和怀宁县,潜山县,枞阳县, 宿松县,太湖县,望江县,岳西县七县及桐城市一县级市
滁州市:下辖琅琊区、南谯区两区和天长市、明光市、凤阳县、定远县、全椒县、来安县
宣城市:下辖宣州区 宁国市 广德县 郎溪县 泾 县 旌德县 绩溪县
巢湖市:下辖居巢区和无为县、庐江县、和县、含山县
池州市:下辖贵池区 东至县 石台县 青阳县
芜湖市:下属三县(芜湖、繁昌、南陵),四区(镜湖、弋江、鸠江、三山)
马鞍山市:现辖三区一县(雨山区 花山区 金家庄区 当涂县)
加上六安市的金安区和舒城县
皖江城市带整体处于季风区,又在秦岭淮河线以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大。所以冬天海洋降温较慢。
此时大陆温度低,是高压中心,形成由北部的陆地向南部海洋吹的干冷冬季风。夏季相反,海洋升温较慢,温度较低,海洋是高压中心,形成由海洋向北部陆地吹的暖湿夏季风。
因此,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就是冬季寒冷少雨,夏季高温多雨。
1、地理位置优越:
安徽地处我国中部地区,最靠近长三角,与长三角地区山水相连、人缘相亲、文化相近。皖江城市带乃至全省都在泛长三角之内,是长江三角洲地区无缝对接的纵深腹地,是承接沿海发达地区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的前沿地带,是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中西部发展战略的桥头堡,具有独特的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位置条件。
2、资源丰富:
(1)土地资源: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范围为安徽省长江流域,成员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全境和六安市的舒城县、金安区,国土面积75730km2,相对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皖江城市带土地资源较丰富,发展的空间更为广阔,生态更为优良,环境容量更大。
(2)水资源:皖江城市带沿江临湖,水资源丰富。皖江城市带河流分属长江和淮河水系,支流众多,水系发达。其中长江干流流经安徽南部,境内全长416公里,号称“八百里皖江”。长江沿岸湖泊星罗棋布,湖泊面积25.3万公顷,占安徽全省湖泊总面积的70%左右,其中巢湖面积800平方公里, 为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
(3)矿产资源丰富。皖江城市带处在享有“铜墙铁壁”美誉的全国16个成矿带之一的长江中下游铁铜成矿带上。铁、铜、硫、石灰石等矿产储量丰富,赋存集中,便于开采。另外,皖江城市带与皖北的淮南、淮北两大煤田距离也不远,越来越便捷的交通,大大缩短了两地的交通距离。
3、交通便捷:
截至2008年年底,皖江城市带区域内公路网总里程达8.2547万公里,其中二级及以上公路7437公里,分别占同期全省总里程的56%和57%,网络密度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截至2009年年底,皖江城市带已建成通车高速公路1600公里,形成了“四纵三横”高速公路骨架网,与长三角的接口有六个,另有在建高速公路约500公里;皖江城市带具有岸线资源优势:一级和二级岸线总长近300公里,占总岸线的近四成,特别是巢湖、安庆、池州等地均拥有数十公里的深水宜港岸线。长江深水宜港岸线漫长,发展水运条件得天独厚。
皖江城市带集长江、南沿江高速公路、沿江快速通道、沿江铁路、主要支流航道等在内的运输能力大、综合配套功能强、与长三角快速高效衔接的区域综合交通体系已初步形成,这一区域距离长三角最远的城市安庆,到上海也只有3个多小时,而且随着宁安城际铁路、800里皖江黄金水道治理、安庆机场扩容、新建合肥新桥和九华山机场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的建成,将进一步完善皖江城市带的交通,实现与长三角交通的网络化对接,让皖江城市带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更加突出,物流成本进一步降低,承接产业转移的区位优势更加凸现。
4、地价低廉: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推进,我国沿海地区地价不断上涨。2008年,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三个重点地区综合地价水平值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长江三角洲地区综合地价水平在三个重点地区内最高,为3761元/平方米,已成为全国的“地价高原”,而其地价迅速上涨的势头依然不减,相对于长三角地区皖江城市带土地价格较为便宜。
5、劳动力量大价低:
皖江城市带人口3058万,占安徽省总人口的45%,劳动力资源丰富且价格较低。据统计安徽省常年在外务工人员1000余万人,拥有大量熟练产业工人,劳动力平均成本只相当于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一半或2/3。随着皖江城市带的崛起,该地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空间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就业。
6、政策优惠:
皖江城市带作为安徽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地区,一直以来都是安徽吸引省外和境外资金的重点区域。其中利用省外资金占全省的比重超过了70%。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为安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契机。而皖江城市带上升为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后,国家从投资、财税、金融、土地和对外开放5个方面给予的一系列真金白银的扶持政策更是吸引了境内外投资者的眼球,使这一地区的产业承接正在不断升温。随着规划的深入实施,根据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国家还将继续加大协调力度,采取进一步的政策支持。
7、科技发达、人才密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一批大学和国家级科研院所密集于皖江城市带,安徽全省70%的科教资源在这里集中。年高校毕业生达到15万人以上,能够为产业转移和升级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科技支撑。合肥市作为全国唯一科技创新试点城市,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平台日益夯实,已开始发挥“领头羊”的作用,以合肥市科技和人才优势带动整个示范区的发展。
8、产业基础优良:
目前,皖江城市带工业门类齐全,已经形成冶金、汽车及零部件、建材、家电、化工等产业集群,拥有马钢、奇瑞、安庆石化、海螺水泥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是国家级汽车生产和出口基地、国内重要的铜基材料精深加工基地和优质铸管生产基地、国内重要的内河船舶及家电等装备制造业基地、世界级水泥生产基地和国内重要的非金属矿及制品生产基地。现代农业、物流服务业、金融业等产业综合配套能力不断进步。在与长三角经济圈的长期融合中,形成了产业发展的共生圈,皖江城市带加工产品的50%以上与长三角配套,汽车、家电等产业所需零部件70%左右来自长三角。与此同时,皖江城市带的产业承接平台也更趋完善,共拥有4个国家级开发区,65个省级开发区,每个县都有自己的特色工业园区,支持政策也日趋完善。合肥、芜湖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深入推进,承接国内外高技术项目的优势更加凸显。
9、市场广阔:
皖江城市带及周边区域消费市场广阔。皖江城市带处于我国人口密集、消费需求较大的最靠近东部的中部地区,以合肥为中心,半径500公里覆盖上海、江苏、浙江、河南、江西、湖北、山东七省一市,这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消费潜力巨大。 2008年,安徽及周边的七省一市人口5亿人,占全国的37.5%;城镇化为47.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5个百分点;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41662.4亿元,占全国的47.1%;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1526亿元,占全国47.5%。无论是国内生产总值,还是社会消费额,安徽及周边地区都占全国比重近1/2,皖江城市带是拓展国内市场、启动内需的关键区。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皖江城市带》之后,是否受益匪浅呢?想要学习更多的知识,敬请关注一品玉知识网
评论
指尖站群
回复顶一个!http://xcygf.cn/html/94a989989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