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今天讲解《流动比》相关内,容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美盛财富通立场,如有兴趣可以收藏本网站!
流动比率是流动资产对流动负债的比率,用来衡量企业流动资产在短期债务到期以前,可以变为现金用于偿还负债的能力。
流动比率的计算
1,流动资产,是指企业可以在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者运用的资产,主要包括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和存货等。
2,流动负债,也叫短期负债,是指将在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的债务,包括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应付股利、应交税金、其他暂收应付款项、预提费用和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借款等。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合计/流动负债合计*100%
·流动比率越高,企业资产的流动性越大,但是,比率太大表明流动资产占用较多,会影响经营资金周转效率和获利能力。
流动比率可以反映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计算公式如下:
流动比率=流动资金/流动债务;
分析流动比率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流动比率过高并不一定表示公司财务状况良好,短期债权人可能对较高的流动比率表示欣赏,但过高的流动比率也可能是由于存货积压呆滞所引起的,这非但不能偿付到期债务,而且可能因存货跌价等原因遭受损失而危及财务状况,投资者在分析公司情况时运用流动比率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另外,过高的流动比率也可能是拥有过多的货币资金而未加以有效地运用,进而影响上市公司的业绩,因此,这并不是一种良好的财务状况的反映。根据国外多数公司的经验,一般而言,生产类上市公司合理的最佳流动比率是2。这是因为在流动资产中,变现能力最差的存货,约占流动资产的一半,其余流动性较大的各类流动资产至少要等于流动负债,只有这样,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才会有保证。一般情况下,公司的营业周期、流动资产中的应收帐款数额和存货的周转速度是影响流动比率的主要因素。
流动比率越高,公司的偿债能力也就越强,但是流动比率没有考虑公司流动资产中个别资产项目的流动性。一家流动资产主要由现金和应收帐款组成的上市公司,其资产流动性要比一家流动资产主要由存货组成的上市公司的资产流动性大。所以要用速动比率来测试公司资产的流动性.
这个问题好想不应该在出现。
速动比率=(流动资产-存货-待摊费用-预付帐款)/流动负债总额*100%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总额/流动负债总额*100%
流动资产:现金及各种存款、短期投资、应收及预付款、待摊费用、存货
流动负债: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帐款、预收货款、应付工资、应交税金、
应付福利费、应付利润、其他应付款、预提费用
速动比率
什么是速动比率
速动比率,又称“酸性测验比率”(Acid-test
Ratio),是指速动资产对流动负债的比率。它是衡量企业流动资产中可以立即变现用于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
速动比率计算公式
速动比率是企业速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速动资产包括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项等。而流动资产中存货、预付账款、待摊费用等则不应计入。
速动比率=(流动资产-存货-预付账款-待摊费用)/流动负债总额×100%
速动比率的高低能直接反映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强弱,它是对流动比率的补充,并且比流动比率反映得更加直观可信。如果流动比率较高,但流动资产的流动性却很低,则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仍然不高。在流动资产中有价证券一般可以立刻在证券市场上出售,转化为现金,应收帐款,应收票据,预付帐款等项目,可以在短时期内变现,而存货、待摊费用等项目变现时间较长,特别是存货很可能发生积压,滞销、残次、冷背等情况,其流动性较差,因此流动比率较高的企业,并不一定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很强,而速动比率就避免了这种情况的发生。速动比率一般应保持在100%以上
一般来说
速动比率与流动比率得比值在1比1左右最为合适
举个例子:
上市公司资产的安全性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有相对稳定的现金流和流动资产比率;二是短期流动性比较强,不至于影响盈利的稳定性。因此在分析上市公司资产的安全性时,应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首先,上市公司资产的流动性越大,上市公司资产的安全性就越大。假如一个上市公司有500万元的资产,第一种情况是,资产全部为设备;另一种情况是70%的资产为实物资产,其他为各类金融资产。假想,有一天该公司资金发生周转困难,公司的资产中急需有一部分去兑现偿债时,哪一种情况更能迅速实现兑现呢?理所当然的是后一种情况。因为流动资产比固定资产的流动性大,而更重要的是有价证券便于到证券市场上出售,各种票据也容易到贴现市场上去贴现。许多公司倒闭,问题往往不在于公司资产额太小,而在于资金周转不过来,不能及时清偿债务。因此,资产的流动性就带来了资产的安全性问题。
在流动性资产额与短期需要偿还的债务额之间,要有一个最低的比率。如果达不到这个比率,那么,或者是增加流动资产额,或者是减少短期内需要偿还的债务额。我们把这个比率称为流动比率。流动比率是指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比率,它是衡量企业的流动资产在其短期债务到期前可以变现用于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表明企业每一元流动负债有多少流动资产作为支付的保障。流动比率是评价企业偿债能力较为常用的比率。它可以衡量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大小,它要求企业的流动资产在清偿完流动负债以后,还有余力来应付日常经营活动中的其他资金需要。根据一般经验判定,流动比率应在200%以上,这样才能保证公司既有较强的偿债能力,又能保证公司生产经营顺利进行。在运用流动比率评价上市公司财务状况时,应注意到各行业的经营性质不同,营业周期不同,对资产流动性要求也不一样,因此200%的流动比率标准,并不是绝对的。
其次,是流动性的资产中有两种资产形态,一种是存货,比如原材料、半成品等实物资产;另一种是速动资产。如上面讲到的证券等金融资产。显而易见,速动资产比存货更容易兑现,它的比重越大,资产流动性就越大。所以,拿速动资产与短期需偿还的债务额相比,就是速动比率。速动比率代表企业以速动资产偿还流动负债的综合能力。速动比率通常以(流动资产一存货)/流动负债表示,速动资产是指从流动资产中扣除变现速度最慢的存货等资产后,可以直接用于偿还流动负债的那部分流动资产。但也有观点认为,应以(流动资产一待摊费用一存货一预付账款)/流动负债表示。这种观点比较稳健。由于流动资产中,存货变现能力较差;待摊费用是已经发生的支出,应由本期和以后各期分担的分摊期限在一年以内的各项费用,根本没有变现能力;而预付账款意义与存货等同,因此,这三项不包括在速动资产之内。由此可见,速动比率比流动比率更能表现一个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一般情况下,把两者确定为1:1是比较讲得通的。因为一份债务有一份速动资产来做保证,就不会发生问题。而且合适的速动比率可以保障公司在偿还债务的同时不会影响生产经营。
流动比率
拼音
liu
dong
bi
lv
流动比率
(current
ratio,CR)
指流动资产总额和流动负债总额之比。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合计/流动负债合计*100%
还有一个与之相关的概念是速动比率quick
ratio,QR,QR=速动资产/流动负债*100%
其中速动资产是指流动资产中可以立即变现的那部分资产,如现金,有价证券,应收账款[1]。
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都是用来表示资金流动性的,即企业短期债务偿还能力的数值,前者的基准值是2,后者为1。
但应注意的是,流动比率高的企业并不一定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就很强,因为流动资产之中虽然现金、有价证券、应收账款变现能力很强,但是存货、待摊费用等也属于流动资产的项目则变现时间较长,特别是存货很可能发生积压、滞销、残次、冷背等情况,流动性较差。
而速动比率则能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因为速动资产就是指流动资产中容易变现的那部分资产。
衡量企业偿还短期债务能力强弱,应该两者结合起来看,一般来说如下:
CR2
and
QR1
资金流动性好
1.5CR2
and
1QR0.75
资金流动性一般
CR1
and
QR0.5
资金流动性差
1,流动比率是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值,其计算公式为: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2,不同行业的流动比率有所不同。
一般认为,制造业合理的最低流动比率为2。
这是因为处于流动资产中变现能力最差的存货金额约占制造业流动资产总额的一半,剩下的流动性较大的流动资产至少要等于流动负债,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才会有保证。
计算出来的流动比率,要与同1L平均比率、本企业历史的流动比率等进行比较,才能知道这个比率是高还是低。一般情况下,营业周期、流动资产中的应收账款和存货的周转速度是影响流动比率的主要因素。因此在分析流动比率时还要结合流动资产的周转速度和构成情况来进行。
3,流动比率计算公式=流动资产/流动负债X100%。
4,流动比率表示企业每一元流动负债有多少流动资产作为偿还的保证,反映企业可用在一年内变现的流动资产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该指标值越大,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越强,企业因无法偿还到期的流动负债而产生的财务风险越小。
但是,该指标过高则表示企业流动资产占用过多,可能降低资金的获利能力。
速动比和流动比的意思都是体现企业的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比,不过前者要比后者更能体现而已。其中流动资产越多,短期债务越少,则流动比率越大,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越强。而影响速动比率可信度的重要因素是应收账款的变现能力。
扩展资料:
速动比率 公式 :速动比率=(流动资产合计-存货)/ 流动负债合计。
速动比分析提示:若是低于正常值,企业的短期偿债风险较大。
流动比的公式:流动比率=流动资产合计 / 流动负债合计。
流动比的分析提示:若是低于正常值,企业的短期偿债风险较大。一般情况下,营业周期和流动资产中的应收账款数额和存货的周转速度是影响流动比率的主要因素。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速动比
今天的内容先介绍到这里了,阅读《流动比》完毕之后,如果喜欢的话可以收藏起来哦,想要学习更多的理财知识,敬请关注一品玉知识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