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可燃冰最新消息(南海可燃冰)

sddy008 干货分享 2022-11-19 184 1

炒股就是买卖股票,靠做股票生意而牟利。炒股的核心内容就是通过证券市场的买入与卖出之间的股价差额,实现套利。买卖股票既能赚钱,也能亏钱。如果不想亏钱,那么了解必要的炒股知识非常重要,接下来为大家分享《南海可燃冰》的内容,希望对各位投资者有所帮助!

文章目录导航:

南海有丰富的可燃冰,为什么不大量开采?

任何资源都不能大量开采,天然气水合物在给人类带来新的能源前景的同时,对人类生存环境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天然气水合物中的甲烷,其温室效应为CO2的20倍,而全球海底天然气水合物中的甲烷总量约为地球大气中甲烷总量的3000倍,若有不慎,让海底天然气水合物中的甲烷气逃逸到大气中去,将产生无法想象的后果。而且固结在海底沉积物中的水合物,一旦条件变化使甲烷气从水合物中释出,还会改变沉积物的物理性质,极大地降低海底沉积物的工程力学特性,使海底软化,出现大规模的海底滑坡,毁坏海底工程设施,如:海底输电或通讯电缆和海洋石油钻井平台等。

天然可燃冰呈固态,不会像石油开采那样自喷流出。如果把它从海底一块块搬出,在从海底到海面的运送过程中,甲烷就会挥发殆尽,同时还会给大气造成巨大危害。为了获取这种清洁能源,世界许多国家都在研究天然可燃冰的开采方法。科学家们认为,一旦开采技术获得突破性进展,那么可燃冰立刻会成为21世纪的主要能源。

可燃冰被誉为“未来的能源”。1立方米的固体可燃冰分解后可释放出164立方米标准状况的气态天然气,只相当于1/6立方米的液体或固体天然气,因此热值只相当于石油的约1/6。

但是,可燃冰开采难度之大也是业界公认的。可燃冰靠低温高压封存,如温度升高,水合物中的甲烷可能溢出;或者如冰块消融、压力回升,一旦控制不当,可能造成海底滑坡等地质灾害。因此未来要在环境保护的前提下对可燃冰进行适当开采,满足所需。

我国首次在什么海域发现可燃冰

南海海域

我国首次在南海海域发现可燃冰。1999~2001年,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技人员首次在南海西沙海槽发现了显示天然气水合物存在的地震异常信息(似海底地震发射波“BSR”)。2002年国务院批准设立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专项。2000年开始,可燃冰的研究与勘探进入高峰期,世界上至少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与其中。其中以美国的计划最为完善━━总统科学技术委员会建议研究开发可燃冰。

扩展资料:

世界上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已发现的主要分布区是大西洋海域的墨西哥湾、加勒比海、南美东部陆缘、非洲西部陆缘和美国东海岸外的布莱克海台等,西太平洋海域的白令海、鄂霍茨克海、千岛海沟、冲绳海槽、日本海、四国海槽、中国南海海槽、苏拉威西海和新西兰北部海域等,东太平洋海域的中美洲海槽、加利福尼亚滨外和秘鲁海槽等,印度洋的阿曼海湾,南极的罗斯海和威德尔海,北极的巴伦支海和波弗特海,以及大陆内的黑海与里海等。

我国南海开采到可燃冰样本,为何可燃冰多数出现在深海?

    我们经常说冰,实际上是固体的水。在20世纪60年代,在深海钻井时,技术人员从海底钻了核心,我第一次看到一些白色或浅灰色的冰块在核心中的结晶物质。那时,他们不知道这些看似冰块是什么。结果,发现这些冰块在空气中快速“化学”,并且它们继续去除气泡,最终成为核心的泥水。

    令人惊讶的是,这些气泡中的气体可以点燃,因此来自海底的这种冰晶有一个非常特别的。闪耀中还有水,但主要成分是甲烷。其成分在多个水分子中类似于甲烷分子“被监禁”,形成笼形,其中甲烷的组分占80%至99.9%。

    由于甲烷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因此易燃冰被视为固体形式的天然气(如冰是一种固体形式的水),并且具有专业的——天然气水合物,也称为甲烷水合物。根据后来的分析,释放主义产生的“泡沫”是甲烷。由甲烷和水分子组成的水合物需要存在于至少30个标准大气压的环境中至少30个标准大气压的环境中的“冰”中,这就是为什么燃烧主要分布在底部深海,或在冰冻的土壤中存在地下深处的原因。这也是这个原因,但一旦它在空中“出现”,它将是“冰”的雪,只剩下一水。

    我们通常不会看到缺陷,它们通常隐藏在哪里?事实上,这种天然气水合物在世界各地广泛分布,资源量相当丰富。目前,100多个国家发现了易燃物理样本,主要来自海洋。由于缺陷冰中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并且含量不小于普通天然气中的甲烷含量,因此易燃冰可以直接被视为固体天然气。

    世界燃烧的储量约为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总量的2倍。可以说是一个巨大的,不稳定的能量宝藏。调查显示,燃烧是石油和天然气领域的一个好邻居。无论是海燃料可象握可均可命的聚集区,还是陆地冻土的燃烧往往伴随着石油和天然气的分布。有趣的是,天然气场一般分布在易燃的上层中,一旦开采天然气,随着压力小,甲烷水合物将开始分解,并且甲烷再次释放。石油和气体场可以继续从甲烷水合物与气体源添加,它们的采矿时间限制也大大延伸。

中国的南海有可燃冰吗?

长期以来,有人认为我国的海域纬度较低,不可能存在“可燃冰”;而实际上我国东海、南海都具备生成条件。

2004年6月2日,26名中德科学家从香港登上德国科学考察船“太阳号”,开始了对南海42天的综合地质考察。通过海底电视观测和海底电视监测抓斗取样,首次发现了面积约430平方公里的巨型碳酸盐岩。

中德科学家一致建议,将该自生碳酸盐岩区中最典型的一个构造体命名为“九龙甲烷礁”。其中“龙”字代表了中国,“九”代表了多个研究团体的合作。同位素测年分析表明,“九龙甲烷礁”区域的碳酸盐结壳最早形成于大约4.5万年前,至今仍在释放甲烷气体。

中方首席科学家、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总工程师黄永样对此极为兴奋,他说,探测证据表明:仅南海北部的可燃冰储量,就已达到我国陆上石油总量的一半左右;此外,在西沙海槽已初步圈出可燃冰分布面积5242平方公里,其资源估算达4.1万亿立方米。

东海底下有个东海盆地,面积达25万平方公里。经20年勘测,该盆地已获得1484亿立方米天然气探明加控制储量。尔后,中国工程院院士、海洋专家金翔龙带领的课题组根据天然气水化物存在的必备条件,在东海找出了“可燃冰”存在的温度和压力范围,并根据地温梯度、结合东海地质条件,勾画出“可燃冰”的分布区域,计算出它的稳定带的厚度,对资源量做了初步评估,得出“蕴藏量很可观”结论。这为周边地区在新世纪使用高效新能源开辟了更广阔的前景。

羌塘盆地可能富藏可燃冰

我国冻土专家在对青藏高原进行多年研究后认为,青藏高原羌塘盆地多年冻土区具备形成天然气水合物的温度和压力条件,可能蕴藏着大量可燃冰。

据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吴青柏介绍,青藏高原是中纬度最年轻、最高大的高原冻土区,石炭、二叠和第三、第四系沉积深厚,河湖海相沉积中有机质含量高。第四系伴随高原强烈隆升,遭受广泛的冰川——冰缘作用,冰盖压力使下伏沉积物中天然气水合物稳定性增强,尤其是羌塘盆地和甜水海盆地,完全有可能具备可燃冰稳定存在的条件。

可燃冰又称天然气水合物,是固态的天然气,广泛存在于地球上,其储量预计是常规储量的2.6倍。它还是一种清洁的能源,燃烧几乎不会产生有害的污染物质。这使得这种有望成为新世纪能源新贵的物质的开采利用正紧锣密鼓地展开。

我国是世界上多年冻土分布面积第三大国,约占世界多年冻土面积的10%,其中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面积占世界多年冻土面积的7%。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分别在祁连山海拔4000米的多年冻土区和青藏高原海拔4700米的五道梁多年冻土区钻探发现类似天然气水合物显示的大量征兆和现象。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和中南石油局第五物探大队在藏北高原羌塘盆地开展的大规模地球物理勘探成果表明 继塔里木盆地后,西藏地区很有可能成为我国21世纪第二个石油资源战略接替区。

我国首次发现可燃冰的地方是哪里?

青海省海西州的天峻县。

在2009年9月中国地质部门在青海省海西州的天峻县首次发现了一种名为可燃冰的环保新能源。

可燃冰一般指的是天然气水合物,是由天然气和水在高压低温的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类冰状的结晶物质,化学式CH·nHO,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它外面看似冰,一点火却可以烧起来,所以俗称“可燃冰”。

可燃冰广泛分布在一些陆地永久冻土中、岛屿的斜坡地带、深海地带,以及一些内陆湖的深水环境中。

我国首次在青海省海西州的天峻县发现可燃冰,可燃冰资源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南海海域、东海海域、青藏高原冻土带以及东北冻土带,其资源量分别约为64.97x10^12m³、3.38x10^12m³、12.5x10^12m³和2.8x10^12m³。

什么是南海可燃冰?

2007年6月5日,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俗称可燃冰)资源调查获得重大突破。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相关负责人宣布,6月1日,在我国南海北部成功钻获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并经初步预测,其远景资源量可达上百亿吨油当量。这不但为我固未来可替代能源提供了有力的资源保障,而且还可能影响到未来世界能源的利用格局。

南海可燃冰的发现标志着我国天然气水合物的调查研究水平一举步入世界先进行列。发现地南海神狐海域成为世界上第24个采到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的地区,是第22个在海底采到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的地区,是第12个通过钻探工程在海底采到水合物实物样品的地区。我国也因此成为继美国、日本、印度之后第4个通过国家级研发计划采到水合物实物样品的国家,是在南海海域首次获取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的国家。

关于《南海可燃冰》的内容今天先分享到这里,看完之后,相信对你有一定的帮助,最后要提醒各位,金融投资存在一定风险,要谨慎去操作

评论

精彩评论
2024-10-23 23:36:35

收藏了,改天让朋友看看!https://www.telegrami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