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石资本创始人苏世民(黑石资本)

sddy008 干货分享 2022-11-10 80 0

股票作为理财方法之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进行股票投资,为了赢得更多的利润,投资者开始了解和学习股票知识,下面,美盛财富通讲解关于《黑石资本》的内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文章目录导航:

全球私募之王黑石集团的成长史:私募股权的功与过

这几年在中国金融圈,私募股权PE成了一个热词。据说在北京金融街那里,由于私募股权的话题实在太热门,就连咖啡厅里服务员都耳濡目染,略知一二。

不过当越来越多的人涌向私募市场,成立私募股权公司来实现自己的财富梦想,又有多少人知道私募股权发展的来龙去脉,他的内涵究竟是什么?给资本市场扮演什么角色?

不妨把目光投向全球股权私募行业的王者——黑石集团。

黑石集团创建于1985年,跟华尔街动则百年 历史 的老牌金融机构相比,实在是太年轻,但是经过三十年多的起起落落,如今的黑石已经成长为美国最大的上市投资管理公司,在私募行业呼风唤雨,让无数同行羡慕嫉妒恨。

黑石集团在中国头一回打响名声应该是在2007年6月,当时黑石即将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也就是我国的主权财富基金,一口气拿出30亿美元买了它10%的股份,到了第二年由于次贷危机的影响,黑石股价不断下跌,包括中投在内的投资者都被套的死死的,大家这时候才意识到,黑石上市的时机选的真好啊,正好在市场最热的时候,原始股东都实现了高位套现。

当然这只是黑石三十多年历程中一个经典的案例而已,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而身处竞争激烈的金融市场,肯定少不了一翻血雨腥风,黑石集团是如何达到如今的地位?

如今,广义的私募股权已经发展到包含从企业的种子期到企业IPO各阶段的投资,而所有的这些都可以在黑石的发展过程中找到蛛丝马迹。黑石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比如:

第一,黑石集团连年高收益的秘诀在哪里?

第二,私募股权公司为什么能挑战传统华尔街的巨头并获得丰厚利润?

第三,私募股权公司究竟是在掠夺资金还是在创造价值?

01 企业买卖盛行,杠杆收购成为新金矿

私募股权的故事要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说起,自从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美国涌现出了一大批巨无霸企业,他们帐上又大量现金,闲钱很多,于是纷纷着手发展副业,但到了六十年代潮流变了,投资者不再喜欢业务繁多、大杂烩似的企业集团,他们只能又调整结构,保留核心业务,把非核心业务分拆出去卖掉。

买家也有不少,其中有正经做实业的公司,也有的是做专门并购的控股公司,比如1976年成立的KKR,KKR在美国金融圈第一次展露头脚是1978年,当时以3.8亿美元收购了做工业抽水机的乌达耶公司,仅仅十年后,又以313亿美元收购了烟草食品巨头雷诺兹·纳贝斯克公司。在收购乌达耶公司之前,几乎没有人听过ç的名字,但就这么一个年轻的小公司,居然一举买下一家上市公司,更重要的是,它的收购资金大部分都是借款,而且不需要自身提供任何担保,这种做法在当时并不少见。

那银行为什么愿意借钱给这些小公司去收购别人呢?

一个原因是有些买家虽然没有钱但是特别擅长管理,如果成功收购,他们就能把公司经营得更好,创造更多的利润,还有一个原因是很多公司虽然表现不好,主要是受大环境影响,等总体经济形式变好,公司价值也会提高,所以对银行来说并不是赔本买卖。

当然买家也有还不起钱的时候,遇到这种时候,他们就要把收购的公司抵押给银行,这种收购方式称为杠杆收购,说白了就是借钱收购公司,然后把公司作为抵押,再利用公司创造的的现金流来还本付息,听起来有点空手套白狼的意味。

KKR能轻易融到巨额资金,这要感谢七十年代后期德崇证券发行的垃圾证券,也就是由信用等级很低的小公司发行的证券,大多数投资者压根瞧不上不愿意买,实际上所谓的垃圾证券早就存在,不过德崇证券却发现垃圾债券同样能带来高收益,还把它发扬光大,最终变成了一种主流的融资方式。正因为如此,KKR这样的小公司才能发行债券融资,收购一个规模大自己几倍的企业实现蛇吞象。

金融圈的人多精明啊,在研究明白了乌达耶收购案之后,很多人意识到这个杠杆收购简直是一个大金矿,于是效仿KKR的小公司如雨后春笋的冒出来,各大银行也纷纷成立自己的并购团队,就这样美国金融市场迎来了轰轰烈烈的杠杆收购热潮。

02 从雷曼公司出走创立黑石

如果说乌达耶收购案让华尔街意识到了杠杆收购的巨大前景,那么四年后的另一起收购案则有利的证明了杠杆收购是多么的有利可图。

1982年,一家叫韦斯雷的公司用8000万美元收购了一家并不被看好的吉布森贺卡公司,这笔收购资金里,韦斯雷公司自己只出了100万美元,在收购完成短短16个月之后,韦斯雷公司就卖掉贺卡公司的不动产,并把它运作上市,市值高达2.9亿美元。算一下,假如8000万美元全部是有韦斯雷公司自己出的话,这笔投资收益率是2.5倍,但是由于收购的时候用了80倍杠杆,所以实际收益率高达200倍。

这样惊人的战绩,让老牌金融巨头雷曼兄弟公司里的两个人坐不住了,一个是史蒂夫·施瓦茨曼,韦斯雷公司收购贺卡公司的时候,他是亲眼见证了这笔杠杆收购。另一个是雷曼兄弟公司的董事长兼CEO彼得森,他之前担任过美国的商务部长,彼得森接手雷曼兄弟之后,公司的表现不是很好,他一直在想办法让它重振往日雄风,庞大的杠杆收购市场让他看到了希望,他打算重新开展公司的投资银行业务。

什么是投资银行?投资银行跟我们平时知道的商业银行是不一样的,商业银行是一边吸收存款,一边发放贷款,赚的是中间利息差。

而投资银行则主要给公司提供融资收购等等服务,赚的是佣金,有时自己也会做一些证券投资,由于有自营的投资业务,再加上帮公司卖股权卖债券,卖不完的部分要自己消化,所以投资银行必须有充足的后备资金。

但是七八十年代那个时候,雷曼兄弟公司的财务状况一直不好,彼得森开会说出做投资银行业务的想法,遭到了公司其他高管的一致反对,做杠杆收购的咨询顾问服务是可以,可是要成立自己的杠杆收购团队,没门!

彼得森一腔热情被泼冷水特别失望,毕竟那么多竞争对手,包括高盛、美林都加入了杠杆收购大潮,偏偏雷曼兄弟公司怕这怕那,那么好挣的钱送上门都不要。1983年彼得森主动退让,辞去了董事长的职位。施瓦茨曼也紧随脚步,从陷入困境的雷曼兄弟公司出走。这下没有了束缚的两个人终于有机会尝试一把杠杆收购。

1985年,59岁的彼得森和38岁的施瓦茨曼联手创立公司,专做杠杆收购,公司取名黑石,结合了两位创始人的姓氏,施瓦茨曼在德语是黑的意思,彼得森在希腊语里代表石头。

公司是有了,这对搭档却出师不顺。也难怪,当时像KKR这样的杠杆收购公司已经名声响当当,黑石谁听说过啊,虽然彼得森在华尔街也算得上是有头有脸,但是杠杆收购毕竟是半路出家,之前没有任何投资记录和 历史 业绩,大部分投资者都不放心把钱交给黑石,那么他们要如何扭转局面呢?

03 突破重重阻碍,拿下第一个大客户

黑石开业之初只有三个员工,彼得森、施瓦茨曼和一个秘书,公司不仅人少,启动资金也只有40万美元,根本不足以应对投资过程中亏损风险,所以彼得森和施瓦茨曼并不打算直接拿这笔钱做投资,而是想着用自己在并购方面的专业知识先赚一点咨询费。当然了,做并购咨询服务只是权宜之计,他们更长远的目标是管理并购基金,这样一来,就算是小公司也可以接手大量的资金,假如能够管理一亿美元的基金,每年光是管理费就可拿到150万美元,要是投资做的好,还能收到20%的投资收益,天底下还有比这更一本万利的生意吗?

于是他们定下了一个巨大的目标,设立一个募资10亿美元的基金,要知道,当时的行业霸主KKR也只不过筹集到了不到二十亿美元,如果这个目标成功实现,黑石立马就能跃进收购届前三。

可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干。最初募资的时候,黑石四处碰壁,他们给七百多家企业高管写信自荐,却没有生意主动上门,他们亲自上门拜访投资人,却遭受冷遇和白眼。

到1986年冬天,黑石手上管理的资金,只有从纽约人寿保险那里弄来的2500万美元,虽然屡屡失败,彼得森和施瓦茨曼并没有放弃,抱着试试的态度,他们又约了英国保诚集团,为什么是试试呢?因为保诚集团美国分公司已经和KKR成功合作了好几次,关系很密切,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试试呢,因为保诚集团美国分公司的投资总监和彼得森有交情,谈一谈说不定有机会。

让他们又惊又喜的是双方见面谈到还不到十分钟,保诚集团愿意放一亿美元到黑石集团账户,保诚虽然长期跟KKR合作,但是也想多发展一些新的业务关系。彼得森和施瓦茨曼开心的合不拢嘴,他们终于有了第一个大客户。

但保诚集团也不是那么放心把钱直接交给黑石,而是留了一手,在投资协议里加了不少附加条件,比如按照当时的行业惯例,红利应该是按照项目来分,比如说一亿美元里面的投资有一个三千万的项目赚了三百万,另一个七千万的项目亏了七百万,那即便有一个项目亏了,黑石还是能够分到三百万的20%,也就是60万的红利,但是保诚集团专门改了规矩,说只有整个基金的年复合收益率高于9%黑石才可以抽取红利,这样一来黑石必须做出真正的业绩才能赚到钱。

所幸彼得森和施瓦茨曼用实力证明了自己,凭借精准老道的投资眼光,屡投屡赚,积累了良好的业绩和口碑。与此同时保诚的入伙,也给黑石招来了更多的生意,如通用 汽车 公司,日本日新证券、三井信托等等都成了黑石的客户。从那以后的黑石总算时来运转,生意越做越大。

04 严格的风控和精准的眼光

让黑石蓬勃发展

在投资行业,要成功最关键是把握两大原则,一是少亏钱,二是多赚钱。前者需要严格的风控,后者则需要精准的眼光,黑石集团正是靠着双管齐下,不仅超越了KKR等前辈,也顶住了北极星集团等后来者的冲击,稳坐行业老大的位置。

首先风险控制,这是投资第一要素。

有一句话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在变幻莫测的资本市场,财富的积累是缓慢的,但是要亏得裤子也不剩也就是一瞬间的事情,甚至因为一个错误葬送一个公司。股神巴菲特也说了,投资有三个要义:不要亏损,不要亏损,不要亏损。宁可错过,也不要犯错。

黑石采取的就是这种非常谨慎的投资态度,就从公司40万美金的启动资金就可以知道。要知道当时彼得森和施瓦兹曼都身价上千万,对并购行业也十分看好,但是依然决定不冒风险,而是小小的投资一把,要是等到40万美元花完,黑石还不能自给自足,那意味着投资失败。

事实证明这种对风险把控是明智的选择,也让黑石在后来的几十年里避开了好几个投资陷阱。

比如1987年秋天在募到了六亿美金之后,为了锁定资金把钱放进了股市,但是好景不长,到了10月第二周股市开始剧烈波动,通货膨胀也开始恶化,还有传言说利率上涨,所有这些都将拖累经济,打击杠杆收购行业。施瓦兹曼非常紧张,他果断在10月15号下达平仓指令,第二天黑石顺利抽出了所有资金,仅仅过了三天就爆发了著名的黑色星期一股灾,当天美国股市暴跌23%,投资者损失惨重,这次对黑石意义重大,假如当时没有及时平仓,那么新引进的投资者肯定纷纷要求撤资,这对刚刚成立两年的黑石将是灭顶之灾。

在少亏钱的基础上,黑石还努力不赚钱,积极在全美国寻找投资机会,找啊找啊,终于在1988年做成了第一笔收购业务。

当时为了反击恶意收购,美国钢铁公司宣布将出售包括铁路和船舶运输业务在内的资产,并用所得资金回购股票,经过评估黑石觉得尽管当时钢铁价格不断下跌,但是并不影响运输业务的利润,所以正是一个比较好的收购时点。

于是黑石的几个合伙人马上跟美国钢铁的高管见面洽谈,对于这次资产出售美国钢铁是心有顾虑,他们虽然是想卖掉大部分股权,减少资产负债表的规模,但又不想失去太多控制权,毕竟钢铁业务的原材料和产品的运输还是要靠铁路和船运,为了安抚对方,黑石在设计方案的时候,充分考虑了这些担忧,给美国钢铁吃了一颗定心丸。

1989年黑石集团与美国钢铁组建合资公司,接管铁路和船舶运输业务,一开始合资公司情况并不好,估值也只有同行业公司的一半,而且6.7亿美元的交易资金里,黑石只出了2%,其余都是银行贷款,但是仅仅不到2年时间,合资公司就基本把债务还完并开始盈利。

到2003年,黑石集团最终把合资公司的股权卖给了加拿大国家铁路公司的时候,收益超过25倍。

彼得森和施瓦兹曼的投资水平真实到了化腐朽为神奇的境界。所以严格的风控和精准的眼光让黑石的生意蒸蒸日上。不过,黑石不仅业务做得好,人缘也很棒。

05 实施合作伙伴战略,与客户和合伙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和美国钢铁公司的这次合作给黑石集团带来了良好的声誉,这不仅是因为黑石把美国钢铁从恶意收购危机中解救出来,同样重要的是注重与被收购企业母公司的共同长期利益,要知道当时市场的很多收购者态度强硬,对收购的资产百般控制, 但是黑石却愿意在手握多数控股权的同时给美国钢铁同等的表决权,这种愿意分权的开放策略和友好态度,让他们赢得了源源不断的业务,更是让他们的业务能力节节攀升,在市场的竞争力日渐强大。

到了1980年代后期,由于市场上钱多资产少,收购价格越来越高,再加上经济形势难以捉摸,过去那种靠把握买卖时机、腾挪资产赚钱的路子越来越走不通,这种情况下收购者们不得不踏踏实实想办法改善企业经营来赚钱,而不是倒买倒卖、快速套利。

在这种大环境下,黑石集团的优势更加凸显,利用合作伙伴战略大大改善了被收购公司的运作效率,创造出投资收益,跟很多的大客户的合作包括时代华纳公司,联合太平洋铁路公司等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当然了在公司做大做强、业务多元化的过程中,光靠彼得森和施瓦兹曼两人肯定不够,团队必须补充新鲜血液,公司要吸引人才一半要么给高薪要么给股份,但这会分散黑石的控制权,怎么办呢?

他们两人一商量, 创造了一种新商业模式——合伙人制度

在吸引到顶尖的人才之后,黑石集团就会成立相应的子公司,并给对方较多的股份,这样一来既能留住人才,又能保证黑石本身的股权不变。靠这种模式,黑石从华尔街其他的金融机构和政府财政部门挖来了不少人才。

凭着跟客户、和员工的合作伙伴关系,黑石集团业务红火、人脉和谐,可俗话说没有常胜将军,黑石也又投资失败的时候,又是如何应对呢?

06 顺应行业而变,黑石成为私募行业的

领头羊

1989年黑石集团接连经历了几次投资失败。

当时他们刚刚收购了两个公司,却不巧刚上经济形式恶化,其中一个公司甚至已经频临破产,他们既不能从公司盈利偿还贷款的利息,也不能从银行融到过桥贷款来暂时缓解危机,结果最后收回的资金还不到投入的六分之一。之后黑石又错误投资了股市,短短几个月,损失了十几个点。

一年里投资连连受挫,再这样下去黑石恐怕要名声不保,于是公司建立了更完善的投资审查制度。还立下了一个不成文的规矩,任何人只要犯一次严重错误就必须出局,哪怕合伙人也不能幸免。

但这些失利也不能全怪项目负责人,毕竟到1990年代杠杆收购的狂潮已经逐渐退去,信贷已经变得不那么容易,德崇证券掌控的垃圾证券也失去了市场,杠杆收购从野蛮生长走向了精细化运营,经过十几年的肆意发展,杠杆收购的名声并不好,为了改变形象收购者们给它安上了一个更好的名字——私募股权。

在那以前私募股权一直指的是对有潜力的年轻公司进行风险资本投资,由于它对创新经济的促进作用,还一度备受赞美,但是从那之后,私募股权基本成了杠杆收购的代名词,世界上的大型私募股权公司基本是七八十年代的杠杆收购者。

就在杠杆收购行业发生巨大变化同时,老搭档彼得森和施瓦兹曼也分道扬镳了。其实两人在合作之初就没有被看好,两人不管是年龄、性格还是行事风格都相差太远,到了九十年代,黑石集团已经成了气候,一直负责拉人脉和找项目的彼得森慢慢变得不那么重要,而负责项目执行的施瓦兹曼由于付出了更多精力和心血,自然就成了公司的实际控制人。

在施瓦兹曼的领导下,黑石先后完成了乐高玩具,杜莎夫人蜡像馆等一系列成功投资,奠定了在业界的统治定位。

与此同时,随着公司元老们纷纷自立门户,新人才不断加入,黑石集团也开辟了新的投资业务,比如债务重组,房地产风险投资,另类资产管理等,幸运的是由于没有跟风做 科技 公司的风险投资,黑石不仅没有受到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灭的冲击,反而在市场衰退中捞到了不少兼并重组的机会,在撒拉尼斯等周期性的收购案中大赚一笔。

除了含义有所改变,经过21世纪的私募股权资金的来源也发生了变化,在机构投资者中,企业养老金和政府养老金的比例不断提高,给私募股权带来了大量稳定的长线资金,也让这个行业变得更加集中,同时越来越多的普通人也看上私募股权的高收益,想从中分一杯羹,但问题是法律不允许公众直接进行这类投资,于是上市就成了私募股权公司们的新目标。

2007年6月低,黑石集团率先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又一次巩固了行业领头羊的地位。

到如今以杠杆收购为主的私募股权行业已经走过了半个世纪,它到底给资本市场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07 价值的创造者还是毁灭者,私募股权的功与过

如果说七八十年代的私募股权只是一小批锐意创新的变革者,如今已经成了比肩高盛等传统华尔街巨头的庞然大物。

2008年金融危机,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为了联手拯救雷曼兄弟公司,美林证券和美国国际集团甚至还和黑石集团、及其他私募股权公司寻求资金帮助,可是对于私募股权公司的看法,人们褒贬不一,尽管他们努力把自己打造成重构公司业务的价值创造者,在大部分人心中,七八十年代留下的掠夺者的形象还是挥之不去。

很多人认为,私募股权在资本市场上是为了寻找合适的吞并目标,一旦得手就毫不留情的遣散员工、肢解公司,把优质资产出售后丢下负债累累的残骸,发了横财以后就扬长而去。《门口野蛮人》讲的就是KKR收购雷诺兹·纳贝斯克的过程,把这种掠夺者的形象展露无疑。

然而,越来越多的学术研究已经为私募股权平了反,比如欧洲议会曾经为美国23年里4701家公司IPO进行研究,发现有私募股权支持的公司,股票表现比其他公司更好,说明私募股权并不会掏空公司的价值,毕竟如果把收购过来的公司榨的连渣都不剩又怎么能转手卖掉赚钱呢?

除此之外私募股权还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私募股权能够提供重要资金,帮助那些衰败的陷入困境的公司盘活资产,恢复生机做大做强。 前面提到的乐高玩具、杜莎夫人蜡像馆都是在黑石的帮助下发展成国际性的大企业。

其次,私募股权在收购公司以后,为了甩掉巨大的债务负担,往往会对公司业务进行无情的审视,大刀阔斧的裁员重组,这虽然会造成一定的失业问题,却能让资金和资源得到更有效的配置,利大于弊。

最后私募股权在挑选收购目标的时候,往往会瞄准那些运营状况糟糕,股票价值被低估的企业, 这种策略主要是为了方便他们在收购之后轻易扭转公司状况,提升股价, 这也为那些忽略资本市场的企业管理者们提个醒,增加危机感,迫使他们努力提升公司价值,对股东负责。

总而言之,透过黑石这家经历了风风雨雨的私募股权公司,我们会发现美国的私募股权行业是从疯狂走向冷静,从野蛮走向成熟,而在我国,私募股权还是一个新兴事物,需要积极的约束和引导, 基金管理者们应该发展出自己的投资理念和哲学,注重收购企业的长远利益,发展多元化的业务,监管部门也应该吸取美国七八十年代的教训,进行严格监管,防止私募股权泛滥,破坏正常的市场秩序。

投了数个光伏企业后,他们开始布局氢能源

隆基股份、迈为股份、赛伍技术、爱旭股份、天华阳光······,这些光伏产业链上的上市公司近期在二级市场上大放光彩。有一家扎根江苏的略显低调的创投公司,早在多年前就在多地走访光伏企业,进行行业调研,默默地布局。现在他们多年的耕耘,终于迎来了丰收。而他们现在把目光投向了氢能源。

这家公司就是总部位于南京的金雨茂物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金雨茂物),原名金茂投资,因名称与上海的金茂集团重合,后改名为金雨茂物。

金雨茂物合伙人、副总裁宋希超

扎根江苏

金雨茂物创立于2004年,早期从事投资咨询、财务顾问等业务。2009年正式进入创业投资领域; 2015年金雨茂物在新三板挂牌,成为国内少数几家在新三板挂牌的创投机构。

目前金雨茂物管理基金规模超过120亿元,先后成立了39支私募股权基金,包括创业型投资基金和并购型投资基金,已开始创建并管理天使型投资基金。 公司已投项目超过180家,其中实现上市项目29家。

据宋希超介绍, 金雨茂物所管理的每一期基金里面都有不同比例的政府引导出资 ,出资比例从百分之二三十到百分之八九十不等。扎根江苏的金雨茂物, 目前在江苏大部分的地级市都设有创投基金 ,其中在苏州市发起设立创投基金8只,在无锡市发起设立创投基金7只。通过属地化团队,在基金落户地域开发、引进和培育项目,借助资本的力量孵化符合当地生态的产业项目,比如,金雨茂物通过管理的苏州金茂新兴产业基金帮助吴江培育了迈为股份、赛伍技术、通用电梯等上市公司。

金雨茂物把自己定义为“创投工匠 ”,他们对产业链研究有执着的坚持和追求,用工匠精神来做投资。他们眼光独到,精选出光伏、医药、新能源等行业的优质企业,他们就像苗圃的“花匠”,悉心浇灌,精心培育出朵朵金花。

宋希超就是金雨茂物培养成长起来的一位“资本匠人”。他毕业于同济大学,2010年加入金雨茂物。

80后的宋希超给人勤恳务实的印象,他在创投行业已经深耕十年之久,对新能源和清洁技术领域尤为熟悉。

2015年金雨茂物总部成立了风控部,2018年公司开始实行平台化,公司项目团队的核心负责人,被提拔为二级地区子公司的合伙人,每个人带一个小团队,风控部为各地的团队提供项目财务和法律尽调方面的专业支持,各地投资团队全身心投入在行业研究和发掘投资项目上。

2018年宋希超被任命为上海投资部总经理,带领团队先后完成宁波复茂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和昆山复茂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两只基金的资金募集和投资,先后主导完成对30多个项目的投资,曾担任雪浪环境(300385)、奥联电子(300585)创业板上市,京源环保(688096)科创板上市,世纪互联(VNET)境外上市,滇虹药业、大地益源外资并购,爱旭股份(600732)、万邦德(002082)借壳上市等重大资产重组项目负责人。

聚焦三大领域

经过多年持续不断的耕耘, 金雨茂物在医疗医药大 健康 、智能制造与新材料、新能源与清洁技术这大三领域,形成独特的核心能力 。特别是在新能源与清洁技术领域,金雨茂物自2015年连续四年被清科和投中评为“中国新能源与清洁技术产业最佳投资机构TOP10”。

在新能源与清洁技术领域,金雨茂物目前所投公司已经上市或并购的不下10家,上市项目包括 迈为股份(300751)、赛伍技术(603212)、爱旭股份(600732)、蠡湖股份(300694)、雪浪环境(300385)、万德斯(688178)、京源环保(688096)等。

迈为股份是金雨茂物在新能源领域投资回报最高的项目。 迈为股份起步之初是做光伏电池片制造环节中的丝网印刷装备,原来在国内市场上该产品几乎是空白,主要是从德国进口。

2011年金雨茂物对迈为股份投资3000万元。投资当时公司已经生产出样机,但还没有销售订单,由于金雨茂物此前在光伏行业布局了较多企业,投资后金雨茂物牵线搭桥,积极引荐,帮助迈为股份开拓市场。

迈为股份在2017年IPO登陆创业板,该公司现在除了生产光伏装备,还生产半导体装备。这两年光伏和半导体产业成为市场热点,公司订单爆满。 迈为股份近期市值已经超过250亿元,股价也突破500元/股,而金雨茂物的投资成本仅为3.75元/股,收益率惊人。

爱旭股份也是金雨茂物在新能源领域的又一个重点布局。 团队通过行业研究在2017年初,即认定趋势是单晶将取代多晶的主导市场地位,单晶PERC技术将成为未来几年的主流技术路线,沿着产业链开发项目,最终对位于广东佛山的爱旭股份进行了投资。

由于爱旭股份掌握了单晶PREC的核心发明专利,能够有效提升电池片的转化效率,产品受到市场追捧,企业迅速壮大,公司的高效单晶PERC产能也达到36GW/年。

2019年9月,爱旭股份登陆资本市场,金雨茂物对爱旭股份的亿元级投资也获得了近十倍的收益。

在环保领域,金雨茂物在污水处理、大气治理、土壤修复、智慧环保和危废处置等细分领域都有布局。比如,在危废处置领域,2010年金雨茂物投资了雪浪环境 ,雪浪环境2014年上市。雪浪环境上市后,金雨茂物联合雪浪环境又发起设立了规模10亿的危废产业并购基金,围绕上市公司主业,在危废产业进一步布局。

在危废行业,金雨茂物团队把全国危废分布、危废牌照数量、运维企业、门类,都摸得“门儿清”。

“不要局限在某一个点上,只盯着一个点,没有全局和比较,无法判断好坏。”他说。

行业的专家

“最优秀的高管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磨砺得结果。他们好学不倦,永无止境。”这是黑石资本创始人苏世民在《我的经验与教训》中提炼了的25条工作和生活原则之一。

持续学习、与时俱进也是宋希超正在践行的原则。在宋希超看来,一个好的投资团队,需要具备持续的学习能力。

“变化非常快,一定要持续学习,你一不学习就跟不上”。他说, “我们团队天天都在学习新的东西,近两年,我们深入研究了5G和半导体产业,最近我们又在重点研究和分析氢能源产业” 。

除了看书,宋希超还特别重视与企业家和专家的交流。他半开玩笑地说, 自己每天的工作不是在拜访企业,就是在拜访企业的路上。

“ 拜访企业是行业研究的捷径,通过画出‘产业树 ’ ,去找到产业链上各个节点做的最好的企业家进行交流 ,各个节点最好的企业跑了一圈,对整个产业链基本上就心中有数了。通过不断地研究行业报告、与企业家和专家交流,积累多了也就更加自信,这时候自己对行业的了解甚至比一些企业家还要全面,这时候再与企业去交流,人家会信服你。”

宋希超现在已经把自己锤炼成为光伏行业的专家,他对光伏产业的演变、关键技术路径和相关上市公司如数家珍。

宋希超认为,氢能源来源广泛,低碳环保,符合我国碳减排大战略,同时有利于解决我国能源安全问题,具备成为主流能源的基础条件。 率先实现产业化的氢燃料电池 汽车 领域有望产生上万亿的市场空间,随着应用领域的拓展,氢能相关产业成长空间十分广阔。

他最后表示,当我国经济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向中高端攀升的环节布局创新链就成为非常紧迫的战略任务,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就是要面向中高端环节进行 科技 攻关,掌握中高端环节的核心和关键技术。 这个过程中资本市场的创投力量,就成为顺应时代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揭秘黑石:全球最牛逼的房地产公司的崛起

“黑石是什么?不太了解”

身边很多互联网朋友都没听说过,甚至房产圈内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话:知道房地产不一定了解黑石,但是了解黑石的人一定懂房产。金融圈也流行这样一句话:懂PE的人不一定了解黑石,但是不了解黑石的人一定不懂PE。

如此低调的名气和巨大的财富实力差距让人叹为观止,他就是“ 美国的房东 ”,美国最大的上市投资管理公司” 传奇私募之王 “。如今在疫情期间,疯狂买入各国低价资产已经成为“ 全球的房东 ”。

黑石创建于1985年,由彼得和苏世民(Steve Schwarzman)共同创建。

彼得出身是贫穷的希腊移民家庭,他一生践行自己信仰的美国梦:虽然出身平凡,但是通过个人努力,在时代的浪潮中终于 从尼克松政府财政部长 做 到雷曼兄弟公司一把手 。

苏世民其个人净资产为167亿美金(截止今年3月),桥水(bridgewater)管理的资金规模达 1600 亿美元,达利欧也是畅销书《原则》的作者,他的个人资产大约 168 亿美元, 黑石的苏世民与桥水达里欧曾并称“投王”和“投神” 。

目前黑石是全球最大的另类资产管理机构,其管理资金规模为5650亿美金 。黑石投资的公司用过超过50万名员工。传统的资产指现金、股票、债券,而另类资产含义宽泛,包括所有其他类型资产,专注于组建、收购、完善、和出售公司以及房地产,服务方包括主权财富基金、保险公司和近亿退休人员的养老基金。

Blackstone is one of the world’s leading investment firms. We seek to create positive economic impact and long-term value for our investors, the companies in which we invest, and the communities in which we live and work.

我们的“美国房东”是如何实现他的“房东帝国”的呢?我们来看看黑石发展的重要节点:

在黑石成立早期,在募集资本期间还吃了不少闭门羹,在一次募资拜访中,两位创始人大老远下大雨赶去麻省理工学院,接待人完全不记得有这次会议。他们灰头土脸的在暴雨中打车,根本打不到车,在雨中走了半小时后,才拦下来一辆愿意跟他们拼车的人。 结果拼车人临时涨价100美金才同意他们上车。好消息是这是他们在公司成立最初半年内,唯一达成的一笔100美金交易。

这让我想起了我在东京的一个客户预约了在台风天看房,看房子位置就在他住的这栋楼的旁边,中间有步行通道相连。电视新闻说这是最近五年东京最大的台风,我本来想善意的提示改约再看,但是客户时间珍贵只有这天能看房。

台风当天,我一出门,妈呀,大风大雨直接把我的伞给吹飞了,我手里只剩下一个伞把,衣服全部湿透,bra贴着胸,内裤贴着屁股的走路感觉让我怀疑人生,我觉得自己就像 傻逼 一样,在努力的凭直觉干活去做了一个很多人不看好的方向。有的时候付出肯定有 回 报,幸运的是后来客户成交了。

后来我才知道,只有极少数人能在首次推介中完成销售,仅仅因为你对一些事物有信念,并不意味着其他人也接受,所以你需要能够一次又一次的坚定推销你的愿景。大多数人并不喜欢改变,所以你需要说服他们为什么要接受改变,不要因为畏惧而不去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

如果你渴望一件事情,即使没有条件,也总是会找到方法达成所愿。只要你努力,只要你坚持,就会变不可能为可能,就回功到自然成。

黑石转折点在1987年在日本获得日兴证券1亿美金投资,陆续在33个国家募集33笔投资募集金额8亿美金左右。

1988年黑石在欧洲开始首笔大型交易,收购了英国的萨伏伊集团(Savoy Hotel),萨伏伊集团持有四大伦敦 历史 悠久的高级酒店:萨伏伊酒店、克拉里奇酒店、伯克利酒店和凯美莱酒店,其 中克拉里奇酒店,这家酒店是伦敦最大最传统的一家酒店,也是女王的最爱。

当时黑石还没有在伦敦开始固定的办事处,交易谈判也很困难(包括业主心理和 社会 舆论)。签约当天苏世民乘坐飞机去伦敦签字,之后他去了拉克里奇酒店,随便在一个沙发,做下去后整个身体深深地陷入进去,膝盖几乎和耳朵一样高,陈旧的设备以及物业管理,使他有信心必须将酒店彻底整修。

但是黑石有什么资格去改造酒店呢?英国媒体当时称他们为 “野蛮人” 是一群要毁掉这些国宝的美国人,克里拉奇酒店的重新装修效果决定英国对黑石的评价。

能让英国人满意,可能最好的办法是聘请一位英国装饰设计师来翻新酒店,黑石找到了英国知名的装饰师,又组织了上层 社会 女性组成专家组,大概花了9个月的时间让装饰师和专家组聚集在一起,讨论方案,但是最终他们达成一致:每一个方案他们都不喜欢。

后来,一个朋友 想 他推荐了 蒂里德蓬,这个人就视金钱为粪土的设计师的典范了。

蒂里的工作出色完成, 黑石收到了住在伦敦的流亡的希腊国王感谢信, 它 曾给英国报纸写信,他以为粗鲁的美国人会摧毁他最喜欢的酒店,而看到了黑石以及法国装饰师的工作后,给苏世民写信表示自己之前言论是错的 。

众所周知,大型投资交易中有一个潜规则就是支付分手费 ,即卖家最终决定卖给其中潜在的一个买家,则会赔偿其他潜在买家参与竞标的相关费用,包括时间成本、法律成本、会计成本以及尽职调查成本等。如果市场对交易反应冷淡,参与竞标的少,卖家可能会同意支付高额的分手费,以此吸引不愿承担风险的买家。但是市场反应强烈,参与投标的买家多,卖家就能支付较低的分手费, 类似分手费的标准费率是交易规模的1%-3% 。

2006年黑石参与EOP竞标就是大型交易,由于市场上EOP感兴趣的非常多,EOP将分手费率定位1%的1/3 。黑石出价比其他市场价格高出8.5%溢价,EOP提出各种财务数据,整个房地产行业都跃跃欲试,各种各样的投资者聚集在一起,试图超越黑石的出价。

EOP公司的房地产规模比黑石以往任何房地产交易规模都大六七倍,对于这种体量的交易他们采取了黑石标准做法利用杠杆,找到银行并让其承诺至单独为黑石一家的出价提供资金资源。

黑石也担心由于规模庞大如果对形式的判断有误,就可能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公司也会承担巨大的风险无法 出手 业务无法偿还债务,但是如果投资正确其回报将会极为丰厚。

最后其他竞标者都退出了,只剩下黑石和沃拿多,黑石内部开会时曾讨论过是收下5.5亿美金的分手费,不参与竞标还是继续参与呢,毕竟对投资人来说5.5亿美金也是不错的结果。但是能成功拿下EOP公司的话,其价值回报率要比分手费高太多。最终EOP以估值390亿美金(包括其债务在内)被黑石收购,以现金形式支付。

但是黑石并没有着急庆祝交易达成,华丽的完成转身。黑石在交易达成当天就立即出EOP房产组合中的一部分:63亿美金价格出售了西雅图和华盛顿1100万平方英呎的房产,出售了洛杉矶价值近30亿美元的房产,同样在旧金山、波特兰、丹佛、圣迭戈以及亚特兰大都 出手 价值约10亿美金的房产。黑石当天即迅速回收了一半以上的收购资金,这与黑石自己计算的房产价值比已经赚了一大笔 。

原来,要解决极其复杂的问题,其实只需要专注于两三个决定性因素就可以了。

1994年黑石与黑岩分家是苏世民最后悔的决定,黑石错过了成为全球最大传统资产管理者。苏世民当时作为一个新手CEO 首席执行官,拉里负责金融管理公司的负责人管理的非常好,他同时希望能够引入新的投资。但是苏世民坚持执行尊重原始协议的条款,并认为是道德原则。结果双方认知差距逐渐扩大,最终导致两家公司分家。

苏世民在回忆回忆这段经历,如果再让他面对当年场景,他不会把黑石金融管理公司卖掉,因为拉里是一个11分的人才,他所带领的团队不仅对黑石原有业务产生会巨大利润,同时还能为公司的其他业务提供信息,增强黑石公司全领域业务的能力,知识成本的力量是无穷的。

疫情期间很多人对日本房产持观望态度,但是黑石却迅速入手,黑石集团从大和收购日本四家仓库,总价超过5.23亿美金。

黑石集团从日本大和房屋工业公司(Daiwa House Industry)手中收购日本的四家物流设施 ,这笔最新交易中的四处设施总计耗资约550亿日元(5.23亿美元),位于关东地区,包括东京以及中部地区。在购买黑石集团之后,Daiwa House将继续管理设施,仓库将保留Daiwa House的DPL品牌。

同时在8月28日, 黑石对加拿大房地产公司对Tricon进行3.95亿美元股权投资,9月10号新闻披露黑石收购Merlcombe在法国和德国的28处不动产资产, 面积超过200,000平方米,价格暂时无公开数据。

这一操作完全符合其投资风格:在市场不看好时选择选择被低估价值的投资标的然后等合适的经济周期节点进行交易。

黑石的投资范围包括不限于各类不动产,特别是医药以及生物 科技 方向:

随着黑石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布局深入,黑石苏世民曾表示,“黑石基本上拥有所有领域、种类的产品和投资工具,黑石的规模和多样性带来了话语权,我们可以做其他公司做不了的事情。”

安桥作为一家专注于日本房产与虚拟货币投资的公司,研究黑石这家公司的前世今生,对我有很多启发:

0、在寻找投资人的过程中,投资人的决策难度越低,双方获得 得 利益越大,时间会对所有的交易产生负面影响,等待的时间越长,越有可能出现意料之外的棘手之事。

1、做大事和做小事的 难以 程度是一样的,所以要选择一个值得追求的宏伟目标,让回报与你的努力相匹配。

2、尽量招聘10分人才,最优秀的高管不是天生的,是后天磨砺的结果,他们好学不倦,永无止境。

3、投资的首要原则:不要赔钱,创立一个投资流程,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的完善这一流程,需要打造一个极为可靠的风险评估框架,把每个重要的投资机会提炼为2个到三个投资主要变量,这些变量将决定投资是否成功,是否创造价值。投资决策的核心在于流程严格,冷静文件的风险评估,这不是仅仅是一个流程更是一种思维方式。

4、如何面对压力?请客观的理性的认识眼前的形式;屏蔽其他所有内容,只关注交易要点;花点时间让自己舒缓下来,倾听者不建议多花点时间

也许,在人生的某些阶段你必须认清楚自己是谁。越早认清自我越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机会,而不是活在他人制造的梦境中。仅仅有欲望是不够的,追求高难度的目标,有时难免会事与愿违,不得其所。这就是志存高远的代价。

黑石集团的收购案例

黑石集团,总部位于美国纽约,是美国规模最大的上市投资管理公司,也是世界知名的顶级投资公司美国规模最大的上市投资管理公司,1985年由彼得·彼得森(Peter G. Peterson)和史蒂夫·施瓦茨曼(Steve Schwarzman)共同创建。

2007年6月22日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NYSE:BX)。2011年9月,黑石集团首次撤资中国房地产。

2021年6月16日傍晚,SOHO中国方面对外回应,宣布黑石已发出全面收购要约,取得SOHO中国的控股权。交易完成后,SOHO中国现有控股股东将保留9%的股权。

应答时间:2021-11-16,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看完本篇文章《黑石资本》,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最后提醒大家,股市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