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定文简介(李定文)

sddy008 干货分享 2022-10-26 121 0

本篇文章主题关于《李定文》,想要学习股票投资知识,可以收藏美盛财富通,为你带来实用的金融投资知识。

文章目录导航:

积食、厌食、腹泻、困倦……多因为“湿”!夏天祛湿,试试这些方法!

中医认为,十病九湿。入夏后,雨水重,很多常见的问题如积食、厌食、腹泻、困倦等,大多都和湿气重有直接的关系。那怎么样祛湿最有效?以下5个方法,可以帮助祛除体内的湿气。

1. 喝粥陈皮、赤小豆补脾助汗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未病中心副主任李定文介绍,五一过后,天气渐热,孩子吃冷食、喝冷饮、吹空调会导致寒湿二邪积聚在体内,这时候喝碗热粥能够祛除体内的寒湿之气。

一是因为,温热的粥可以助胃气,充足的胃气能够促进气血的运行,加快人体津液的代谢,让湿邪通过小便而排出体外。

二是,喝热粥发发汗,也有助于湿气从表而去。食疗方面推荐吃陈皮瘦肉粥,陈皮入肺、脾经,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调畅肺气的作用。肺主一身之气,为水之上源。一身之气正常运行,则水液正常,如果肺气闭塞,则水液一定潴留。所以,陈皮具有明显的祛湿化痰的作用。此粥孩子、大人都可以吃。

薏米也很能祛湿,但偏寒凉,孩子常吃伤脾阳。现在很多家长天天给孩子吃冬瓜薏米汤,其实不是很合适。给孩子祛湿比薏米更合适的,是赤小豆。

在此推荐两款赤小豆食疗方:生鱼1条,冬瓜250克,赤小豆30克,生姜10克。生鱼宰净,冬瓜连皮切块,与赤小豆、生姜同煲汤,不放盐食用。每1~2周喝1次即可。可以补脾、利水,其作用为补脾而不留邪,利水而不伤正气。

2. 运动游泳疏通气血有助祛湿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未病中心副主任李定文介绍,食补不如动补。家长要鼓励孩子多运动,一为发汗,将身体内的湿邪糟粕排出,二为提升阳气,促进脾肾之阳的生长。

在众多运动中,比较推荐的是游泳。游泳时,全身都参与,能有效促进血液循环,快速疏通各经各脉气血,让全身的气血通达。气血状态好了,阳气足了,就有足够的动力把湿气排出体外,所以游泳是能够很好地祛湿的。尤其是体质比较差、反复生病的孩子,甚至是一些过敏性体质的孩子,游泳是比跑步、打球、踢球更好的运动。因为不会过于激烈,又能疏通气血。

但家长要注意一点,在游泳之后,要尽快让孩子擦干身体,再去冲淋室冲热水澡,以免受寒。

以后天气热了,也不能偷懒不动,保持运动的好习惯,对痰湿体质来说特别有益。老年人散步、慢跑、打太极拳都是不错的。

需要注意的是,不宜过于剧烈运动,避免大汗淋漓,以免伤阴伤阳。出汗以后要及时地擦干,不要立即洗澡,吹风。

3. 艾灸疏通经络扶阳补气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未病中心副主任李定文表示,春夏进入身体里的重湿之气,你不逼它,它自己是不会跑出来的。艾灸为纯阳之物,而寒湿为纯阴之物,阳进阴退,阳壮阴衰。所以可以起到扶阳补气、滋阴生血、调整脏腑的功效。经络疏通了,气血通调了,孩子自然有足够的阳气将湿气驱散。

艾灸的穴位给大家推荐两个——丰隆穴、足三里。

丰隆穴: 按摩这个穴位能够把脾胃上的浊湿排出去。此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外侧,外踝尖上八寸,距胫骨前缘二横指,用拇指或中指端按揉,一天2次,每次3分钟。

足三里穴: 它是调理脾胃,驱赶内湿的好穴位。在膝盖骨外侧下方凹陷处,往下约4指宽,胫骨前缘一横指,一天2次,每次3分钟。

要注意的是,孩子皮肤娇嫩,最好不要自行在家给孩子艾灸,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年纪比较小的孩子也以用小儿推拿的方法来健运脾胃,脾胃功能好了,就能更好地运化水湿了。给家长推荐一套健脾的推拿手法:运板门100~300下、顺运内八卦50~100下、分推腹阴阳50~100下。

4. 贴敷肉桂糊敷肚脐温阳祛湿

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陈燕清谈到,湿气阻滞在脾胃中,易伤身。特别是中老年人,脾肾阳气不足,就更容易受到水湿的侵害。可以试试“贴敷”,温阳祛湿。方法很简单,就是将肉桂贴到肚脐上。用肉桂末10克,用温水调成糊状敷在肚脐上,再用无菌纱布覆盖固定。一般2小时换1次药,一天一次,连续敷一周就可以了。

针对湿热泻,临床上通常采用刮痧的方法,使湿热之邪尽除,施治部位多为背部膀胱经背俞穴,因背部面积较大,操作方便,自己在家就可以操作,需要配备刮痧板和刮痧油,在刮痧板的粗边上涂上刮痧油,五指紧握,手心顶住刮痧板,沿着脊椎旁开1.5~3寸的位置从上至下缓慢刮拭,用力一定要均匀,切不可为了迅速出痧而乱了顺序,刮拭15~20次后改刮肩胛部位,沿着肩胛缝的方向从上向下刮拭即可。

刮痧完成后注意保暖,切勿着水受寒,并饮用温水200毫升,待痧印消退后方可洗澡。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刮痧的时间不可太长,10分钟即可,如若因操作时间太长出现皮肤溃烂,建议及时到医院进行消毒处理。

5. 泡脚藿香正气水泡脚解表化湿

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陈燕清谈到,我们都知道,睡前泡脚可以帮助孩子祛寒,但其实泡脚也是可以祛湿的。湿邪越重,热水泡脚就越有必要,因为热水泡脚可以刺激胃经、膀胱经等足部的6条经络,从而起到健脾、除湿、利水的作用。

给孩子泡脚,可以在水中加入两三支藿香正气水。藿香正气水主要由藿香、苍术、陈皮、厚朴、白芷、茯苓、大腹皮、半夏、甘草、紫苏等中药组成,可以解表化湿、理气和中。也可以用藿香50克煎水后来泡脚,按揉小腿内侧的阴陵泉,也有很好的排湿效果。

如果有畏寒怕冷、四肢冰凉的烦恼,可加入桂枝30克、艾叶30克煮水后泡脚,等到这一年的冬天,便会发现手脚冰凉的症状会好很多。如果常感觉下肢无力,可以加杜仲30克、川断30克、伸筋草30克,煮水后一同泡脚,可以起到补益精气、强筋壮骨的作用,尤其适合患有骨质疏松的中老年人使用。

泡过脚后,趁着脚上的经络比较敏感,可以用大拇指指腹按摩肝经上的太冲穴100次,肾经上的涌泉穴100次。这样既可以降血压,还可以清心火。

中医治疗失眠的名方汇总

立夏后,气温升高了,心浮气躁,于是很多人被失眠所困扰。其实,中医有很多养心安神的名方,可在医生指导下对症使用。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睡眠科主任医师洪兰:如果找中医看失眠,一般都会用到一味中药:酸枣仁。这是因为它的主要效果就是:宁心,安神,养肝,敛汗,几乎每一样都切中失眠的要害。中医最著名的治失眠方剂,就是医圣张仲景记载于《金匮要略》上的“酸枣仁汤”:酸枣仁(炒)15克,甘草3克,知母、茯苓、川芎各6克。这个方子主要针对的是肝血不足、阴虚内热引起的虚烦失眠。肝血不足,则魂不守舍;心失所养,加之阴虚生内热,虚热内扰,故虚烦失眠、心悸不安。方中的主药酸枣仁,可以入心、肝经,养血补肝,宁心安神。茯苓健脾宁心,知母滋阴润燥,清热除烦,共为臣药。佐以川芎之辛散,调肝血而疏肝气。配伍起来,一般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睡眠科主任医师洪兰:心脾两虚型失眠适合用归脾丸来调理,这种类型的失眠主要表现为心神不安,失眠多梦,醒后不易入睡,心悸,健忘,不想吃饭,胃脘胀闷,面色苍白,神情疲惫,肢体困倦。简而言之,就是吃饭少,睡不好。归脾丸是祖辈留下来的名方,是老百姓常用的中成药,基本上每个药店都有出售。它的组成药物有党参、白术、茯神、炙甘草、黄芪、龙眼肉、当归、酸枣仁、木香、远志等共10味药。茯神是茯苓中的极品,是天然环抱树根的茯苓,除了具备茯苓的作用外,还另有养心安神的功效;黄芪是补气的长老;当归是补血的圣药;龙眼肉既补脾气,又养心血;酸枣仁可养心安神;远志宁神益智;木香醒脾行气。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未病中心副主任李定文:柏子养心丸和天王补心丸都是滋养安神之剂,均有着养心安神的功效。二者的区别在于,天王补心丸中有人参、五味子、酸枣仁等成分。所以在滋阴补血,益气宁心方面效果非常显著,是更侧重于治本为主的方剂。柏子养心丸中有黄芪、熟地黄、枸杞子成分,所以它是以滋补为主。一般来说,舌头颜色是淡的,即使睡着了也是多梦的,且容易受惊,平时显得没精神,没力气,稍微运动就会感到心慌的人适合用柏子养心丸,因为方中的黄芪可以补气。中医讲“烦劳则张”,是指劳累之后症状加重的意思。有些人,越累越睡不着,也适合用柏子养心丸调理。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未病中心副主任李定文:思虑太过导致的失眠在临床上是比较常见的一个类型,叫心肾不交型。一般来说,这种失眠患者还会伴有手足心热,心烦口渴、口舌生疮、大便干结、舌红少苔等阴虚内热症。最典型的就是考试前紧张的复习或者遇上了烦心事,不想吃饭了,也不太能睡好觉,在调理时,适合用天王补心丹。因为心肾不交的结果,一方面会使心血耗伤,阴不敛阳,则心阳过亢;另一方面,肾水过少,不能上济于心,则心火亦会过亢。但这种亢盛的心火是虚火,不是实火,是因为阴不足则阳显得相对过亢,所以无须用黄连等来清心的实火而要滋养心的阴血,以清虚火。

天王补心丹中生地、玄参滋阴养血,可清虚热;天冬和麦冬滋养心阴而清热;酸枣仁和柏子仁养心安神;当归补心血;人参补气,气足则血自生;茯苓为心经之要药,善敛心气、安魂定魄;远志安神定志;五味子味酸收敛,使心阴不被耗伤;丹参养血活血;朱砂色红入心经,重镇安神;桔梗为引经药,把药物载往上焦之心。上述14味药组成的天王补心丹,可起到滋阴养血、补心安神的作用。要提醒是,各种症型的失眠都可能伴有健忘、神疲乏力、心悸等症状,只有同时伴有手足心热、舌红少苔等阴虚内热的症状才最适合吃天王补心丹。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睡眠科主任医师洪兰:当出现心火旺,舌尖疼,脾气大,晚上烦躁睡不着等症状的时候,适合用黄连阿胶汤来调理。

它是汉代名医张仲景《伤寒论》中治疗阴虚有热,伴有心烦失眠等病症的方剂,有滋阴清热,安神定悸的作用。

本方由黄连9克、阿胶12克、鸡蛋黄2枚、黄芩10克、白芍18克,五味药组成。方中的黄连可以清热除烦安神,是方中的主药,黄连入口极苦,然而,也正是因为其味苦,可以发挥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

黄芩苦寒可以清人体上半身的热,尤其是胸腔以上的热邪,可以辅助黄连来清热安神;白芍可以滋阴收敛,辅助黄连、黄芩以安神,同时也可以防止黄连、黄芩苦寒伤胃;鸡子黄,就是鸡蛋黄,蛋白质含量高,是很好的滋阴清热的佳品;阿胶是驴皮熬制而成的,所以含有丰富的胶原蛋白,滋阴清热效果也很好。

所以全方滋阴清热并用,可以共同起到除烦安神的作用,适合目前的更年期综合征、焦虑症等精神情志疾病。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未病中心副主任李定文:老年人夏季失眠通常表现为失眠健忘、头昏耳鸣、视力听力衰退、食欲不振、心慌气短、腰膝酸软等,这属于脾肾阳虚型的失眠。有这种症状的老年人往往比一般人怕冷,四肢冰凉,小便清长,五更泄泻。这时候,建议老年人用枸杞丸。

枸杞丸,取巴戟天(水浸去心)、五味子、枸杞子、肉苁蓉、菊花各适量。上述药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丸,食前,盐酒送下。主治肝肾不足,目暗不明。

枸杞子性味甘平,入肝、肾经,为常用的滋补强壮药,能补肾生精、益血明目,故凡肝肾精血不足诸症均可应用。像杞菊地黄丸、枸杞子酒、枸杞子散、杞圆膏等著名方剂,皆以枸杞作为主药。方中佐以巴戟天、肉苁蓉补肾助阳,益精生血,取阳生阴长之意;五味子滋肾益精,明目安神,秘涩精气。诸药合用,调补肝肾共收佳效。

从药味组成也不难看出发现,枸杞丸更适合年老体弱、脾肾亏虚的老年人使用,因为它既补气,又补肾阴肾阳,能整体调节以帮助睡眠。临床上,如果老年人有中风后遗症,往往也会有失眠健忘、头昏耳鸣、视力听力衰退、腰膝酸软等症状,用枸杞丸也很对症。

高速口小伙“过度呼吸综合征”发作,崩溃大哭向民警求救,病因是什么?

过度呼吸症的病因是因为身体紧张或者情绪变化过大,造成神经系统的过度反应造成呼吸急促。

过度呼吸症是有什么引起的?

过度呼吸主要是由于过度呼吸超过生理代谢的需要而引起的一组综合征。临床症状:身体或精神紧张、情绪变化、不安、患者呼吸加速、主动呼吸困难、胸痛、胸闷呼吸短促、心跳加速,绝大多数患者布袋尾麻木、面部麻木、口腔麻木和异常感觉,此外,头痛、腹痛、恶心呕吐、腹泻、一半以上的患者有手足痉挛、强直性痉挛等,也会失去意识、晕厥等。

过度呼吸症会引起哪些症状?

过度呼吸综合征也被称为过度通气综合征。关键是人们过度焦虑和不安的心理状态引起的生理变化。临床医学在中年女性中很常见,表现为恐慌、胸闷、呼吸急促、冷汗和呼吸从缓慢变为快速和缓慢。此时,过多的蒸汽吸入会导致酸碱平衡失衡,多为呼吸性酸中毒,可引起手足、嘴唇、皮肤麻木。在严重的情况下,可能会发生身体抽搐和高烧抽搐。

可以给予心理安慰,恢复平静,可以恢复呼吸效果,疾病减轻,不见。当过度通气时,患者通常情绪过度或悲伤时大声哭泣,此时患者可引起手脚麻木、四肢颤抖甚至抽搐,产生这种情况,安慰患者的心理状态至关重要。过度通气综合征主要是由于呼吸神经中枢调节异常导致过度通气,超出生理补偿能力,医学治疗过度通气。

第一次治疗是继发性的,病毒感染者应积极服用抗感染药物。对于肝腹水和血氨升高的患者,应给予排出肝腹水和操纵血氨的治疗方法。对于病发作的患者,可以使用沟通和自我暗示来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消除患者未知的恐惧,帮助他们进行腹式呼吸和缓慢呼吸,从而达到或减少过度通气的效果。此外,必须减少二氧化碳的损失。可以使用口罩通气反复吸入二氧化碳,以纠正低碳酸尿症,或用高袋盖住口鼻,减少二氧化碳的呼出。

上过《天天向上》的那个湖南教授李定文,靠不靠谱?

这要分情况讨论了。因为他主攻的是中医,所以在中医养生等方面是权威;但是如果是除此之外的其他医学问题就不能那么绝对信任了,因为人没法什么都会,医学也有很多类别,他是中医权威,但不一定是西医权威。

像之前在天天向上里说的“不穿秋裤腿会变粗”一说,从正常医学角度来讲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因为人的体质各有不同,不能够以偏概全,而且从较为简单的角度来讲,人在感到寒冷时体温调节中枢会促进肌肉和肝脏等处产热增加,并没有“促进脂肪积累”一说。

当然中医学教授不是白当的,他在中医方面的见解是可以选择相信的,但人体质各有不同,不然也不用一个一个去看医生了,所以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吃多了怎么办?这些食物都是消食高手

现在生活质量好了, 美食 多多,一不注意就会吃多了。如何消食,中医专家表示,要先看是哪类食物吃多了。

五谷吃多了——喝大麦茶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未病中心副主任李定文:淀粉类食物,比如米、面及各种糕点。吃多了,可以喝点两芽水。炒谷芽20克,炒麦芽20克。孩子使用,二芽各用9克。水煎服即可。

炒麦芽、炒谷芽都可以健胃消食,麦芽偏于消面粉类食积,谷芽偏于谷类食积。它们都是植物发的芽尖,不仅能祛浊气且能升清阳,苏醒脏腑,使五脏六腑皆能得水谷之气,促进脏腑推陈出新。麦芽消食力强,谷芽性平力缓,一般情况下宜两药合用,若患者进食面食胃脘痞胀加重明显,则宜多用麦芽,进米食加重者,宜多配谷芽。

消面食积也可以饮用目前最流行的大麦茶,根据《本草纲目》记载,大麦主消渴解热毒,益气调中,消化谷食,止泻。它还能凉血,消食开胃。超市就有大麦茶出售,也可以在家里自制大麦茶,非常方便。把去皮的大麦仁在小火上慢慢炒,待到米香四溢,颜色焦黄即可。然后取炒过的大麦,用水煮沸或者用沸水冲泡即可。注意千万不要炒黑炒糊。

除了消食作用,大麦茶还有解暑的效果。夏天如果不想喝热的,也可把泡好的大麦茶放进冰箱。但是冰的大麦茶不要多喝,因为冰过的大麦茶有可能造成腹泻。

海鲜吃多了——用紫苏做汤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未病中心副主任李定文:对于脾胃虚寒的人来说,花蛤、海蛎、螃蟹一类的寒性海鲜需要少吃。如果一时吃多了,肚子难受,可以喝点生姜紫苏茶。因为鱼虾蟹等水产品多数偏寒偏湿,紫苏叶性温,一方面温可散寒,行气宽中,另一方面能温散气血,可以帮助脾胃气血迈过这个“坎儿”。因此古人便常用苏叶以“解毒”。原料:紫苏5克、生姜3片。做法:将紫苏、生姜放入适量水中,大火烧开,小火煮3~5分钟,待温度适宜后,即可饮用。

紫苏能散寒、解鱼蟹之毒,海鲜吃多了,多数情况下是给身体带来了阴寒的能量,所以此时可以煮一杯紫苏生姜水,紫苏6克加两片生姜煮3~5分钟,可以温中散寒。

如果在家吃海鲜的话,可以准备10克左右紫苏叶,简单加入调料做成汤,再加点红糖,吃完海鲜后喝一点就可以了。还可以在饭前吃点紫苏叶,其中含有的紫苏醛等多种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病菌具有良好的抑制灭杀作用。

也可以用糯米、大米等搭配做海鲜粥。海鲜粥的做法有很多种,如将鱿鱼切成丝,再放点肉丝、姜丝,与大米同煮即可。另外,喝粥还可以暖暖胃,预防腹泻。

水果吃多了——喝丁香茶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未病中心副主任李定文:夏天是水果季,酸甜可口,酸甘化阴的水果,适度吃一些可以给人体补充津液,但如果吃多了,运化不了,就会在身体里变成湿气,而夏季湿气本来就重,这样内外湿气结合,就容易生各种湿邪的疾病,比如湿疹。还容易出现没食欲、腹胀,大便粘甚至腹泻等症状。

针对这个情况古代名医叶天士就特别记载:夏月食瓜果,水寒之湿着于脾胃,令人泄泻,其寒湿积聚,未能遽化热气,必用辛温香窜之气,消瓜果之积。

一般来说,吃瓜果引发的积滞初期,没有什么明显不舒服,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暂停几天不吃水果,让身体自己调整过来。同时,也可以喝点丁香神曲茶。

原料:丁香1克、神曲6克(中药房购买)。做法:将丁香、神曲在适量的水中浸泡20~30分钟,然后大火烧开,小火煮15分钟后,待温度适宜,即可饮用。可温中散寒,消食和胃。

另外,可以在太阳不大的时候,晒晒后背,给身体补补阳气,出出汗,气血运作开了,寒湿之气也排出。同时,夏天吃水果,要稍微考虑下体质和一日的饮食安排,比如老人或孩子体质偏寒,西瓜、红龙果一类的寒性水果要少吃。

如果是热性水果如荔枝、桂圆一类带来比较多是湿热,可以吃点去湿热的食材,如荷叶、薏米仁、丝瓜、冬瓜等。

小宝宝吃多了——用焦麦芽

北京中医医院儿科主任医师郑军:很多孩子出现 健康 问题,往往是从加辅食开始的,所以加辅食一定要记得“不要心急”,孩子不是多吃多长,反而是多吃易积滞。

如果积食了,可以给孩子喝一点白萝卜水来消食,如果还无法解决问题,就可用焦麦芽,它常用于治疗淀粉类食物不消化的问题,如各种米面、山芋等食物所致的消化不良、脘腹胀满、吞酸嘈杂,以及小儿乳食不化引起的呕吐溢奶等病症。当然,也可以用传统药方焦三仙,包括三味药,即焦麦芽、焦山楂、焦神曲。将药店买来的药味用凉水浸泡半小时,煎煮半小时即可。

纯母乳的宝宝也会积食,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宝宝自身消化功能弱;二是:母亲饮食肥甘、油腻、辛辣,导致母乳不易消化。小宝宝除积食还会多一种症状,就是晚上爱哭闹。处理小宝宝积食,我们除了减食、调整妈妈饮食以外,还可以用按摩的手法来护理。

还可给宝宝按揉宝宝手掌的大鱼际处的板门穴位,通过 “揉板门”来健脾和胃、消食化滞,运化调达上下之气。如果宝宝还伴随着大便不通问题,可以加用宝宝食指桡侧缘的大肠穴,清大肠,帮助大便排出,每个穴位操作三分钟左右,注意要轻、柔、快,宝宝脏腑清灵,经络通畅,轻柔快就有效果。有些小宝宝还非常容易伴随着腹胀问题,此时我们就可以以宝宝肚脐为中心顺时针摩腹10分钟左右,帮助缓解,可用茶油做介质,妈妈少吃容易胀气的豆类。

肉食吃多了——找山楂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消化科刘大铭:山楂味酸甘,可以消食化积,通治各种饮食积滞,尤其对油腻肉食之积,效果非常明显。《本草纲目》中就有“化饮食,消肉积”的记载。可以单独干用山楂煎水服用,也可以洗净生吃。但山楂不可当做零食天天吃,没有积食吃山楂,过量会耗气伤身。

如果给孩子用,可以做成山楂粥。去药店买一些炒制好的山楂,每次取10~15克,加温水浸泡一会儿,然后连同清水一起放入锅内煎,等到汁液剩下一次性水杯这么一杯时(约150毫升),再加上3杯水(约400毫升),50克粳米一起煮粥。等到粥熟后再加入适量白砂糖调味就可以了。

像平常不爱吃饭,消化不好的小孩子,或是上了年纪,消化功能衰退的老年人都可以常饮此粥,对消化不良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也可以做成山楂丸,到大药店买现磨的山楂粉,并选购一瓶好蜂蜜,将蜂蜜或者麦芽糖直接加入山楂粉中调和,和得硬一点(类似于和面),之后将调好的山楂粉糊揉成长条,并且用手揪成一个个小丁儿,揉圆做成小丸,晾凉一会儿就可以了。也别让孩子吃太多,每日食用3到6克最佳。另外,由于山楂丸比较酸且含有大量糖分,所以胃酸较多或患有糖尿病的孩子尽量不要吃。

春天身体难逃湿气侵害 教您祛湿五招

本文专家:

李定文,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未病中心副主任

屈留新,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中医骨伤科

代金刚,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理论研究室副研究员

春天气候潮湿、阴冷、反复多变,空气湿气浓度大,身体也难逃湿气的侵害。

昏昏欲睡、肠胃不佳、精神不振、四肢沉重、皮肤起疹子等小毛病都是湿气重的表现。因此,春季为身体除湿是很关键的一步。

1. 太懒:多晒太阳多运动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未病中心副主任李定文表示,春天本是欣欣向荣的季节,但有些人一进春天就不爱活动,不管做什么都提不起劲头,身体乏力、少气懒言。

其实他们不是懒,而是湿气重的表现。越是不爱运动,体内淤积的湿气就越多,久而久之,身体还可能出现疾病。

大自然的阳光是最好的养阳祛湿方式,所以多晒晒太阳,在阳光下慢跑、踢球都是非常好的祛除体内湿气的方式。运动之后一般会有发热、出汗的现象,这是因为运动可以产生阳气,阳气足,精神头就足。

特别是春天,晨起运动对人体阳气的增强最为关键,别忘了,“一年之计在于春”。

隔日一次用艾灸熏烤关元穴,也能使身体的不适得到很大的改善。关元穴在脐下正中三寸处,即自己的手四指并拢,从脐向下四个横指的位置。通过灸治,不断地把阳热之气导入关元,对温养人的胃、子宫以及周身阳气,均有良好的效果。

2. 太疼:颈椎痛常揉大椎穴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中医骨伤科屈留新表示,每到连绵的阴雨天,就会发现因颈椎不适来门诊的人数呈上升趋势。究其原因,主要是潮湿季节,空气湿度大、气压低且变化大,湿冷之气易入侵人体所致。

常按大椎穴,能够起到清热除湿的效果。具体手法是以一手拇指指端,在大椎穴(位于第七颈椎下)上进行按压,持续时间大约为5〜8分钟,然后再以双手在头部两侧梳理。按压时动作一定要准确,不可暴力按压,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损伤。需要注意的是正确取穴位时要正坐低头。

大椎为督脉要穴,是督脉与手足三阳经交会之所,除调节督脉之气外,还可调节六阳经经气,故通过此穴可达到调和阴阳之功,具有解表散热、清热散结、泻热除烦等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你经常感觉到胸闷气短、身体沉、懒得动,吃饭没胃口,感觉穿了一件没晒干的衣服,这也可能是湿气重的表现,也可以尝试按按大椎。

对付湿邪还有个好方法就是热水泡脚,可以刺激胃经、膀胱经等足部的6条经络,从而起到除湿、利水的作用。

3. 太胖:少吃生湿的食物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未病中心副主任李定文介绍,给孩子补身体,很多人建议多喝牛奶,多吃肉,从中医角度来看,过量的牛奶和肉,确实可能会让孩子看起来变“胖”,但是往往让孩子成为了“痰湿”体质。

每一种食物,进入身体后变成营养需要通过脾胃运化。如果脾胃消化不了食物,食物就不会变成营养,反而让脾胃受伤,导致水液内停而痰湿凝聚,所以我们常说“脾为生痰之源”!牛奶性微寒,可以滋养肺阴和胃阴,但如果是阳虚体质的孩子,过量喝牛奶,脾胃消化不了,就会导致体内痰湿增加,时间久了,容易变成痰湿体质。各种荤食,适量吃可以补益身体,但是荤食,尤其是煎炸、烧烤的肉食,不容易消化,长期吃过量,容易加重脾胃的负担、促进湿热之邪的生成。

此外,中医讲“甘助湿”,所以身体里已经有一些痰湿存在的人群,应尽量避免摄入含糖量较高的瓜、果。特别是一些常见的热带水果,如芒果、菠萝、榴莲等含糖量都很高。

4. 太堵:鼻塞头痛吃点艾草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未病中心副主任李定文介绍,清明前后雨水偏多,环境较为潮湿,且气温波动较大,如果不慎受凉或淋雨,极易引起感冒。此时如果能够合理地使用艾草,不仅能够让您远离潮湿的困扰,而且能很好地防治感冒。比如不慎着凉或淋雨了,回到家后可立即来一个艾草浴,可以起到理气血、逐寒湿、预防感冒的作用。

做法:取新鲜艾草50〜100克,在浴缸中用沸水冲泡5〜10分钟,然后取出艾草加水调至适宜水温即可洗浴。风寒感冒后,出现鼻塞、头痛,也可以取新鲜艾草15克,加水适量,煎服,然后盖上被子美美地睡上一觉,待身体出汗后,鼻塞、头痛等不适也就随之减轻或消失了。

此外,经常食用艾草做的食品,对因寒湿引起的疾病也有很好的预防作用,比如可将新鲜艾草洗净,然后撒入适量面粉,掺匀拌散,使艾草表面全部沾上面粉,铺入笼屉蒸煮约30分钟后出锅,调以葱、蒜泥等即成。

5. 太困:拍拍打打赶走湿气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理论研究室副研究员代金刚表示,最近一段时间,有些人抱怨每天早上起床时常睡不醒,白天一整天都犯困,还有经常出现头晕、四肢酸痛、食欲不振、大便溏泻等症状,这些都是体内湿气重、阳气不足的表现。要排走这些湿气,生发阳气,建议做以下几个动作。

拍手:体内湿气重的人,在双手的大鱼际靠近手腕的地方,会呈现青色或紫色。经常拍拍手,尤其是大鱼际处,就能将滞留在体内的湿气给拍出去,让气血运行到末梢。最开始拍手时,会觉得不习惯,这个时候一定要坚持,持之以恒才能有好的效果。

抓腋窝:腋窝的顶点是极泉穴,它是心经的重要穴位,也是腋下淋巴最密集的地方,经常按摩、抓揉此处,能帮助心脏排毒,疏通手臂气血。

拍打腹股沟:拍打腹股沟能加速气血运行,驱除病邪,不仅能健脾胃助运化,对于调理妇科病、或治疗因血脉不畅导致的血瘀痰湿都很有效果。

本文首发自2021-03-23 健康 时报《春季就怕湿缠身》

原标题:疹子、雀斑、乏力、疲惫...都是湿气惹的祸!春季就怕湿缠身

(配图来源于网络)

以上就是《李定文》的内容了,看完之后是否对你有帮助呢?欢迎在评论下方留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