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市场风险巨大,各位在投资的时候,想要不断学习与积累经验,将风险规避到最低,本文的文章为《利率双轨制》欢迎大家阅读。
从2020年3月1日开始,原则上不晚于2020年8月31日前结束。
1、 此次浮动利率贷款定价机制的转换基本上宣告了基准利率退出历史舞台。此前我国一直施行的是央行基准利率体系和市场利率体系并存的利率双轨制。央行的基准利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占银行资产负债表大头的存贷款利率,而市场利率更多地反映了市场上对流动性需求程度。利率双轨制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利率在金融体系里传递的效率,扭曲了资本在经济中的配置。
2、 随着多数贷款的定价机制转向市场利率体系的LPR+MLF,基准利率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应该是近在眼前的事了。
3、 短期对于上市银行的影响微乎其微,这里的短期指的是到2020年底之前。因为,利率转换机制基本上是参考现有利率和LPR制定出固定的加点。这个加点在合同期内不变,真实利率只有在下一个重订价周期才能体现。所以,短期内对上市银行的净利息收入影响有限。
4、 但是,如果把观察周期拉长到1-3年的中期看,这一政策的实施对于部分上市银行存在一定的风险。造成风险的主要原因在于,未来贷款的定价锚定了市场利率体系LPR+MLF,但是存款依然是锚定基准利率的。特别是对于最近两年用高息定期存款,大额存单和结构性存款揽储的银行,后面一旦LPR下行,这些长期定期存款将面临很尴尬的境地。
拓展资料:
1、 浮动利率贷款定价完成后,银行的资产价格全面转向市场定价,而负债中只有同业负债和央行拆借是市场定价。而占负债很大比例的存款定价没有盯住市场定价体系。
2、 这会大大提高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难度。银行势必要通过LPR利率掉期等衍生品对冲利率风险,但是LPR掉期,这种新鲜事物银行势必有一个从试水到大面积铺开的过程。在试水的前期,银行对于LPR利率变化的风险对冲肯定是不能完全覆盖风险的。
3、 这时候如何管控利率风险就要看哪家银行对于市场利率的反应更敏感了。
“金融结构性梗阻”和利率双轨制是导致金融空转的主要原因。
1、 从某种意义上说,金融空转的原因可能不在于金融市场本身。相反,它可能体现了金融的工具功能,作为一种满足市场实体以避免风险的工具。因此,“金融空转”现象不应局限于金融市场,而应该是存在于实体经济中。事实上,从一些研究经验中不难看出,只有当金融市场的供给侧丰富,资本需求侧的实体经济不能满足资本供给侧的回报需求时,才会出现“金融闲置”的问题。
2、 利率自由化的改革使增加资本使用成本成为一种可能,这就为一些金融的创新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又或者,严格的汇率制度使得国际社会期望人民币单方面升值,热钱以出口贸易的名义流入中国,导致进口贸易开始膨胀,从而金融市场就有了主要风险点。
3、 利率双轨制顾名思义就是有两种利率制度,分别是受到管制的存贷款利率和完全市场化的回购利率。
4、 第一条轨道是以国家银行为主,由国家银行主导的,它们在市场中有一定的垄断地位。它们在全国各地都有分支机构,也是清算银行,这些银行可以吸收大量的低息需求存款和无息结算存款。因此,官方利率的执行相比会更加的规范化。另一条轨道是大量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城乡信用社,它们在特定业务中以某种隐蔽的方式提高贷款利率,他们往往有一定的客户和市场。与此同时,国家也会变相地提高存款和贷款利率。简单来说,利率双轨制就是指官方利率和黑市利率的共存。
拓展资料
1、 杠杆率指的是资产负债表上的总资产与股本资本的比率。杠杆率是衡量公司债务风险指数的指标,也就是从公司的侧面来反映公司的偿还能力。杠杆的倒数是杠杆的倍数。杠杆率越高,就越容易受到收益率和贷款利率的影响。
2、 杠杆作用是一把双刃剑。当公司盈利时,增加杠杆率可以扩大利润,但如果它们增加得太多,风险就会上升。因此,高杠杆率不仅会带来好处,而且还会放大风险。
一轨以国家银行为主,它们在市场上有一定垄断性,分支机构布满全国,又是清算银行,能吸收大量低息活期存款和无息结算存款,所以它们比较规范地执行官方利率;另一轨是众多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城乡信用社,它们在具体业务上用一些隐蔽方式抬高存贷款利率,也具有一定客户和市场.同时,国家变相提高存贷款利率的做法也不少.我们可以把利率双轨制定义为官方利率与黑市利率并存。
LRP利率什么意思呢?baiLRP利率应为LPR,即贷款市场报价利du率zhi,贷款基础利率(Loan Prime Rate,简称LPR)是商业银行对其最优质dao客户执行的贷款利率,其他贷款利率可在此基础上加减点生成,它曾被寄予引导贷款利率的厚望,但后期未能实现,其多参照贷款基准利率来设定,走势并无二致。创设于2013年10月。简单的说,LPR就是18家综合实力较强的大中型银行通过自主报价的方式,确定一个平均贷款利率供行业定价参考。LRP利率有利于指导利率在央行基准利率没有做出调整的前提下,由“窗口指导”从而实现利率的下行。从我国历史上的利率以“央行利率基准”模式转变为“央行利率基准”和“lpr利率报价基准”的双轨制。其本质就是央行利率基准无法跟随世界降息周期进行降息的前提下,进行利率的逐步和缓步下行——更是为了地方制定不同的房地产信贷利率,做出灵活和针对地方需求的利率水准。那么,总结起来说,如果你看不到未来的“中长期利率基准”是持续下行的趋势,你就无法判断是否改由“合同利率”还是“lpr利率机制”。因为如果未来利率下调而lpr利率上调,你就吃亏了,而事实上,即使出现“短期和暂时”上调,也不是未来中长期利率的基本趋势——参照日本和在经济高速增长之后必然会进入“低速增长”甚至“零增长”,低利率甚至负利率是必然和常态。而不是中外特殊差异所造成的结果。
利率政策是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依据客观经济条件和经济政策目标制订的关于利率方面的各种制度、法令和条例的总称。它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1)实行高利率政策还是低利率政策。(2)在利率的管理体制上实行利率管制还是自由利率政策。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既实行过高利率政策,也实行过低利率甚至无利率的政策。中国既要加强对利率管理,又要在实践中逐步放开利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的利率政策可以概括为“双轨制”,既加强对利率的有计划管理,又逐步放开利率,发挥资金市场的调节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第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015年10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做出决定,从10月24日开始取消各家商业银行存款利率上限设置,向利率市场化进一步推进,各家商业银行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实行自主定价。至此,虽然是利率双轨制,但央行颁布基准利率仅具有指导意义,实际利率也就形成差异。
毫无疑问,在当前存款市场中,各家银行存款利率差异已经事实存在,以平均利率观察,从低到高分别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商行村镇银行民营银行,总体趋势是规模越大的银行利率越低,有时同一款产品利率差异还很大,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主要有两大原因。
规模越小的银行,揽存更加吃力,只能以提高利率加大筹码。与大银行比较,小银行明显优势不足:
1.品牌影响力弱。6大国有银行代表国家队,资产实力雄厚,不仅是世界500强企业,其中4大国有银行还是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全部进入世界1000家银行序列,享誉全球,客户认可度极高,酒好不怕巷子深,这是中小银行所无法比拟的。
2.辐射区域有限。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金融服务覆盖全国,网点众多,员工数量庞大,服务客户数以亿计,而城商行农商行,村镇银行和民营银行按照监管要求,一般立足于本地服务,不得跨区提供异地金融服务,所以客户基础相当薄弱,储源相当狭窄。
3.金融科技投入不足。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由于强大的财力和人才优势,使其功能齐全,产品丰富,结算高效。在这方面,小型银行明显投入不足,功能不足,产品单一,结算迟缓,造成对客户吸引力不强。
其次,小银行之所以敢于以更高的利率揽存,而不至于亏损,原因有两方面:
一是资金的综合成本低。虽然高息揽存看似抬高了成本,但小银行员工少,网点少,大多小而精,有的银行还大量借助网络平台揽存,大大节约了人工和门店费用,不像大中型银行动则员工数万数十万,网点几千几万,因此其实它的综合成本并不高。
二是贷款利率普遍偏高,仍然可以维持合理的净息差,以确保实现利润。以1年期贷款为例,大中型银行一般在基准利率4.35%基础上上浮不超过50%,而小银行幅度更大,绝大部分超过大中型银行上浮幅度,7-9%利率非常普遍,尤其是消费信贷,甚至超过10%利率。所以,尽管揽存利率高,但因为贷款利率高,也就可以顺利实现利润,而不至于亏损,从而就有了提高利率的底气。反观大银行,因为贷款利率受到更多监管和自律,不得擅自大幅提高,所以一旦存款利率太高,则有可能导致亏损。
所以,在银行实行存款利率自主定价条件下,我们存款最好货比三家,按照存款保险条例规定,只要存款不超过50万,最好选择小银行存款,这样不仅可以获得更高利息,有时还有礼品福利,实在实惠。
首赞
+1
平台
看完本篇文章《利率双轨制》,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最后提醒大家,股市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