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国忠简介(汪国才)

sddy008 干货分享 2022-09-30 102 1

投资小白不会理财怎么办?关注美盛财富通,本篇文章为《汪国才》,希望你阅读之后对此有更深的了解。

文章目录导航:

黄山市2009年发生的大事是什么?

1.2009年初黄山市开始积极申报世博论坛,通过多番争取将安徽周2010年11月举办世博论坛的地点定在了黄山.

2.2009年黄山市政府对黄山市质监局“三大服务”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并予以通报表彰.

3.签署了《加快安徽重点铁路项目建设会议纪要》,确定2009至2010年开工建设5条铁路。...市委市政府将“三条高铁”建设列为今年11件大事之首,成立了高规格的铁道办,各区县也成立了相应机构

4.2009年工作回顾 ...牢牢把握国家扩内需的政策机遇,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开工建设了一批重大项目,干了一批我们多年想干而没有条件干的大事。...推进现代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规划建设现代物流、科技创意、服务外包等服务业集聚区,打造一批集聚度高、特色鲜明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平台,支持黄山市申报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

5.2009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文化战线实施文化保护、文化精品、文化展示、文化惠民、文化产业工程,成功完成了大事要事的组织,...合肥市文化馆等20个先进集体、程红等40名先进工作者受到省人社厅和省文化厅表彰;黄山市等10个市获2009年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先进单位.

6.2009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文化战线实施文化保护、文化精品、文化展示、文化惠民、文化产业工程,成功完成了大事要事的组织,...合肥市文化馆等20个先进集体、程红等40名先进工作者受到省人社厅和省文化厅表彰;黄山市等10个市获2009年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先进单位.

7.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领导干部大会,要求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市委四届八次全会的各项部署,...总投资1434.91亿元,2009年计划投资203.74亿元。

8.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任海深、胡连松、郭万清和秘书长汪国才等一行到黄山市代表团驻地,看望黄山市省人大代表.

9.提请市五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审议通过了《黄山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列席人员名单》。

10.黄山谈话30周年:聚首黄山—深情缅怀伟人风采:

安徽广播网7月22日讯(记者:王今朝、雷明剑) 7月15号上午8点,黄山市香茗酒店广场彩球高悬,鲜花簇拥,由国家旅游局、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和安徽省委、省政府共同举办的纪念邓小平同志“黄山谈话”30周年“万人登黄山”启动仪式暨2009安徽旅游节开幕式在这里隆重举行。

安徽省委书记王金山宣布开幕,随后近万名中外游客追寻小平同志当年视察黄山的足迹,重温一代伟人的教诲,感受30年来我国旅游业翻天覆地的变化。时光荏苒,白驹过隙,历史的大幕随着亲历者们的回忆被缓缓打开,重新定格在30年前的那个夏天。

1979年7月11号中午,邓小平在时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万里陪同下抵达黄山,下榻于观瀑楼。邓小平特别规定了两点:“第一是不能因为我来黄山而妨碍群众游山。第二,我这次是利用休假时间来黄山的,对外不宣传。”万里补充道:“那就和群众一起同行吧。”邓小平听了连连点头。邓小平同志当年的厨师宣如友对那时的情景记忆犹新。他说,“小平同志来的时候,各大院校都放假了,山上学生不少,当时山上的旅客在千人左右。”

第二天清晨,黄山碧空如洗,清风送爽,迎着清晨的凉风,邓小平穿着圆口黑布鞋,手柱着登山拐杖,精神饱满,沿着崎岖的山路攀登而上,75岁高龄的他竟一口气走了30多个陡峭台阶,工作人员安排了一顶竹轿跟在后面,但他自始至终都没有乘坐。宣如友说,“全部是步行,赶到玉屏楼,整个路程只花了3个半小时,他爬得很快,他的小孙子、外孙女就叫了,爷爷等等我,他就站在那说,你来嘛!”上“天门坎”、穿“一线天”、越“蓬莱三岛”,下午4点邓小平登上了海拔1700多米的玉屏峰。当小平同志来到曾被周总理称为我国第一棵宝树的迎客松前时,他凝思良久,凭栏远眺莲花峰、光明顶和天都峰。

当晚,小平同志下榻在玉屏楼三楼东面的一间客房里。曾在玉屏楼接待过小平同志的吴建明回忆说,“看到小平同志,我们高兴得不得了,小平同志与我们亲切握手。那时接待小平同志宾馆的条件很简陋,房间里只有一个脸盆,两张床,一个桌子,一个灯泡,连张沙发都没有。”

盛夏时节,正是黄山旅游的高峰期。当时玉屏楼宾馆住满了游客,邓小平问黄山管理处负责人:“这么多的游客,晚上住的、吃的都解决了吗?”当听到“都解决好了”的回答后,他还是不放心,又让身边工作人员下去了解情况,在得知没住上客房的游客都住进广场上的帐篷后,这才放下心来。晚餐的时候,看到玉屏楼宾馆按照他的要求送来四菜一汤,非常高兴,自言自语地说:“这样好,吃的问题不能复杂。”宣如友说,“小平同志规定的四菜一汤,多一样都不行,饭菜他要求一家人都要吃光,不准浪费。”

邓小平游览黄山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大家都盼望一睹伟人的风采。复旦大学新闻系王晓望、陶维佳、刘晓红、陈静溪等四名大学生得知消息后,一路打听着邓小平的行踪,追随而来,13号清晨,她们终于在迎客松前遇到了邓小平。她们激动地说:“小平同志,是您恢复了高考制度,我们才上了大学,所以我们非常感激您,都很想见您。看到您这么大年龄了还能亲自登山,知道您身体很好,我们都非常高兴。”小平同志给她们签了名,又与她们一起合了影。

14号上午,邓小平一行来到西海。当时他要提出攀登始信峰时,因山势险峻,随行人员进行劝阻。邓小平用拐杖在地上敲了敲,说:“上!无限风光在险峰嘛,岂有不上之理。”就这样,他又健步登上了始信峰。

7月15号,邓小平一行从白鹅岭步行下山。途中,远处一屹立在峰巅名为“喜鹊登梅”的怪石引起了邓小平的兴趣。这时随行的安徽新闻图片社摄影记者陈谋荃,举起相机,拍下了一张以后广为流传的历史照片。陈谋荃说,“小平下来的时候,我告诉他,这里的风景很好,我给你拍一张。他看了我一下以后,就站到那里,我抓紧机会拍了两张,他非常配合。”

当天下午2点,邓小平回到他下榻的观瀑楼。望着那高耸入云的山峰,他向迎候在这里的人们风趣地说:“黄山这一课,证明我完全合格。”邓小平的女儿邓榕说,“父亲的这句话,我琢磨了很长时间才体会到其中的涵义。他是把攀登黄山当作一场考试。他要用徒步攀登黄山的事实证明,75岁的邓小平有能力和全国人民一道,克服困难,攀登高峰,开创中国人民美好的新生活。”

下午3点,邓小平在观瀑楼会客厅召开座谈会听取安徽省委常委和徽州地委主要负责同志的汇报。原黄山市人大主任胡云龙说,小平同志一边听汇报,一边就如何开发黄山旅游资源、发展黄山旅游业和山区经济等问题做了重要指示。汇报中间他有一些插话,汇报到哪,他插一点,但他讲得都是大事,改革啊、开放啊、先富后富啊、黄山怎么样搞啊、徽州的山应该怎么治啊,讲得很具体。小平同志当时还特别指出,“要有点雄心壮志,把黄山旅游的牌子打出去”。小平同志的讲话对我国旅游业的改革和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在小平同志旅游经济思想的指引下,中国旅游业走上了蓬勃发展之路。

汪国才的介绍

汪国才,男,汉族,1951年2月生,安徽望江人。现任安徽省人大常委会秘书长、党组成员、机关党组书记。 中共十六大、十七大代表,中共安徽省七届、八届委员会委员。黄学江先生是我市来安县人,是改革开发后成长起来的中国书坛实力派书法家,曾就读于南京艺术学院,师从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黄敦教授。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他的书法作品就频频在全国书展中入选、获奖,被中南海珍藏。他正、草、隶、篆诸体皆能,功力深厚。书风潇洒而不失法度严谨,古典而不乏张扬个性。如今,他虽定居南京,却挚爱着养育他的滁州这片热土,由他来书写咏滁州诗文,也可算得上珠联璧合了。

1989年4月13日安徽省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通过什么起第四

关于修订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办法。

1989年4月13日安徽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根据1997年11月2日安徽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关于修订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办法等地方性法规的决定。

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在省人大会议中心开幕,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任海深主持会议,副主任胡连松、朱先发及秘书长汪国才出席会议。

黄学江的外界评价

黄惇对黄学江的评价: 黄学江,家安徽滁州来安县,与南京的江浦仅一水之隔.幼贫,因喜书于1987年秋来南京艺术学院进修,从予游.黄瓜园艺术氛围使其大开眼界.两年中,游弋翱翔于历代碑帖中,心摹手追如渴骥奔泉.结业时,学江于南京明鼓楼首次举办个展,曾记城楼洞壁,满布书作,条屏卷册,古风犹存.回首往事,其书道显痕至今,匆匆以过十数载耶.

此后,常闻学江入展 、 获奖.体多行草,趣求苍茫,大抵攻帖以求畅达连绵之势,又借鉴清人以碑破帖,取金石气之生拙,风格因此初成.去岁学携百张书作再赴黄瓜园,言欲出集,请予逐张评定.予嘱其去张狂姿媚,留平正淡雅.数月间,一而再,再而三,推敲反复,汰除遴选,可窥其志在不舍,以出集而寻新路也.

孙过庭书谱有言: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今观学江之书,多有险绝之处,若用笔之大胆 、结字之奇崛 、 布局之波澜 、 情绪之冲动.所谓险绝者,又如东坡论文,与平淡相对,正谓灿烂也.然平正与险绝 、 平淡与灿烂皆相互动,非仅为青年至老年之变,盖一年 、 一月 、 数日之中,亦可波澜起伏,梅花三弄,其循环往复实规律也.或谓,通会之际,必至人老,非也.然通会之际,则必经平正至险绝,再至平正,来回轮转,而始知平正之极乃险绝之极,平淡之极乃灿烂之极也.

学江欲求新路,问予新在何处?予悦新在古也.媚时学语者不为新,能从古出新,又能至通会之际,比能至通会之际,必能自成家数,则真新境也.学江以为何如.

辛巳元月于黄瓜园

(本文作者:南京艺术学院教授,书法博士生导师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曹宝麟对黄学江的评价:

黄学江是众多黄门弟子中较有主见和成就的一位。我先识其书在识其面,记得在山东枣庄评审的全国第四届中青展上,他获奖的一件7尺中堂草书,就颇得包括本人在内的大多数评委的赞赏。他那时的草书就已经在师法之外加了一些率意的东西。似于不似之间,这尽管是一小步,但是对于有些只以摹拟到 乱真为能事的学生而言可能是雷池。他们或许不知道,一个高明的老师,他最想看到的正是可贵的叛逆精 神,这就是所谓“出息”。

我只见过学江一回,他出示过一些近作的照片请我提意见。在所能诸体中,我认为最佳的还是草书。 也许是喜好音乐,那种出于激情而发为节奏的动荡,都能在他的笔底豁路出来,有一件横幅,至今仍留有 较深的印象,应可属他的铭心绝品了。我不知是否会收入集子。如果舍弃,似乎是不足以体现草书的最高 水准的。

他的新作,草书仍是遥遥领先于其余各体的一种。他求变意识更为强烈——黄敦兄的风格业以淡出 ,其中却能感受到黄山谷和黄石斋的脉搏——终究还是黄氏的一门眷属。

(本文作者: 广州暨南大学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转益多师 裁成一相(陈金纯)

尽管信息的高速传递使地域风格越来越不明显,但从皖东移居金陵的黄学江先生却以其独特的个体风格与古城南京秀雅的书风拉开了距离。

黄学江的草书法乳二王,又肆力于宋明书法的研究,字构的倚侧开合,章法的跌宕起伏,显示出黄学江不羁的艺术追求。然而真正确立其个体风格的还是其对线质的处理,圆润灵动、颇富弹性、中实苍涩的线条特征,显示出黄学江造线的本事。黄学江似乎想从二王的笔法体系中寻找出一条新路,多年来对黄敦先生的追随,以及对鲁公、宋四家、王觉斯的师从,使他在把握本人书风时,没有停留在对某一家的取像上,而是在神韵意绪上摄取。他的线质中实苍涩似鲁公稿行,意趣却想向宋人靠近;而取势的大开大合,结构的左右倚侧,似乎能看到王铎的影响。这种对传统取值的间离,这种转益多师裁成一相的综合把握,大概就是黄学江先生的追求吧!

我与黄学江在黄敦先生的教席下相识于六 年前,他意欲由安徽迁宁,托我为他觅取新居,我即把居室近邻的汇贤居介绍给他,没想到几十万元的交易两小时拍板成交,这又显示出黄学江的洒脱处.从此,我的周围多了一个志同道合、善良忠直的朋友.

陈金纯{交通部书协秘书长}

乙酉冬月急就.

笔情墨性写春秋(黄正明)

————《黄学江书咏滁州诗文选》观后

乙酉金秋,学江先生托友人送来一册装帧精美的《黄学江书咏滁州诗文选》,信手翻览,由生感悟。

是册《书咏》为学江兄近些年来书法的一个汇集,也是其对家乡来安的深深眷恋。愚曾有幸两次赴学江故里来安,那里民风淳朴,翰墨飘香,历来人文荟萃,群贤雅集。在那片土地上,宋欧阳修写《醉翁亭记》,清吴敬梓作《儒林外史》,皆名扬天下。而今,学江以其饱蘸对家乡故里的浓情厚谊,挥运起如椽之笔,将先贤的美文佳句化作翰墨篇章,用情用心,传情达意地创作出一幅幅优秀的书法佳作,为家乡人民送上一份诚挚的礼物。

“何必桃源是故乡”。家乡虽不富裕,但故乡如母亲,她深深地植根于每一个人的心里。

学江发自内心地对故乡有着无尽地眷恋,以书法为载体,用不同风格,不同的书体以及不同的形式书写着对故乡的深情,传达着一个书法家对故乡的关爱,对故乡的热恋。

客居金陵的学江是安静的,不事张扬的,在六朝古都的南京城里,他澄心静气,不断地吸吮着:跑书店、访名师、观展览、勤书翰,不多时日却收获颇丰。他天天日课,每日临池,不断积累,不断充实,至今保持着他那质朴与本真的状态,乡音未改而书艺大进。

学江有着扎实的美术基础与中文学养,长期从事书法教学,为了热爱的艺术,后随南京艺术学院黄敦教授学习书法,名师点拔,学江书艺有了长足的进步。

学江是一位勤奋且颇具影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曾十余次入选全国书展并多次获奖,《书法报》、《中国书法》、《书法导报》等相续介绍其书法成就;并出版有《黄学江书法集》,《黄学江书咏滁州诗文选》等。

刘熙载《书概》中说: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者。学江正是理性情者,从他对书法艺术的执着和投入来看,他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一定会不断向高处攀登,取得更好的成绩!

黄正明(南京大学教授)

飘逸的黄学江-------金 丹初见黄学江,一袭飘逸的长发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再看黄学江的字,隐约有一阵风飘来,字随风动,和他的长发一样飘逸,字如其人四个字,我居然在他的身上找到了别样的诠释。

黄学江属于那种僻居乡里而不事张扬的人,在安徽来安那种小地方呆了半辈子,默默地写他的字。树欲静而风不止,一阵风将他吹到了南京,近些年来我们才多了一些接触的机会,虽然住所离我家不远,但也不常见面,总是见字的机会比见人的机会多。前不久又收到他寄来的新出炉的作品集,散发着油墨味的字却依然那样飘逸。

“飘逸”是我对于黄学江及其书法释读的关键词,似乎一时还找不到更为确切的词汇来表达。他的书法植根于帖学传统,多年的帖学经典的浸染,使他对于书法传统的领悟有了深层的把握。他的书法以行草见长,兼及篆隶,几种书体的风格渐趋统一,这是他情性所至的最真实的反映,也是他书法风格趋于成熟的表现。他注重笔法,用笔多直中含曲,时而跌宕起伏。他看重结构,结字多险中求正,每露奇姿异态。从他作品所流露的气息来看,书卷气盎然纸上,大有洋洋洒洒不可抑止的流动感,这种流动饱含着他的创作激情,也显示了他驾驭笔墨的娴熟技艺。他书法中的流动,不是平顺的,而是顾盼生姿的,流畅中寓沉厚,险绝中见飘逸,字的斜势造成一种飘荡的姿态,让人觉得他笔下生风,犹如竹影摇曳。由于他的用笔厚实,所以飘而不浮,因为他注重字外的修养,所以逸而不野。我没有和他深谈过书法,这是他的书法作品给我留下的直接印象,而且这种印象极为深刻。

(金丹:南京艺术学院副教授、书法博士)

风格的统一————对黄学讲书法的感觉 月 贵

黄学江先生寄来了他的书法作品集——《黄学江书咏滁州诗文选》,我看了一遍,对他的书法有了新的感觉。

我觉得书法家艺术的成熟应在45岁以后,在此之前是打基础的阶段,在此之后是书风逐渐定型的阶段,也就是确立自己艺术面目的阶段,所以书法家大多是大器晚成。黄学江先生的书法风格的确定相对比较早一些,他以前的作品——第四届中青展的获奖作品,风格和现 在的没什么大的区别,从表面上看是这样。然而是有区别的,这区别就是字的内涵更加丰富,更耐品味,更有品位。我通过他的作品看到了他笔下各种书体风格的统一。

在我看来黄学江先生的各种书体风格的一致性与何绍基的很相似。何绍基的书法无论隶书、楷书、行书、篆书风格都是朴拙为主,一眼就能认出是何绍基的手笔,他是在用一种笔法写各种书体,所以除了各种书体的结体不同以外,神采及内在的笔意都是一样的,极其和谐。黄学江也是这样无论哪种书体都用他的动荡的行草书的笔法来写,所以我们看他的隶书、楷书、篆书、行草书就能同样感觉到风格的统一。这是不容易的,需要书家具备十分扎实的传统功夫,笔墨技巧更得过硬,还需要书家有自己的审美观,不随流俗,不赶“时髦”。

其实,这种独守“自家风格”个的做法有时是很危险的,弄不好就会“结壳”,一旦“结壳”了就没有再发展的余地,只能常年如一日地写自己的随手字,越写越熟——也越俗,连先前的一些好的东西也丧失尽了。这样的书家不在少数,像80年代的一些成名较早的人就是这样,最后越写越差,大不如前。其原因是不临贴。打个比方,书法家创作的作品好比是一潭水,如果这潭水是活水——有源头的水,那么这潭水就会永远清澈而新鲜;如果是死水——没有源头的水,或者以前有源头而如今没有了,那么,这潭水就会越来越浑浊,直至臭腐干涸。临贴就好比源头活水,只有不断地从古代经典汲取自己所需,创作的作品才会成为有源的活水。像王铎的一日临贴,一日创作,一日有一日之境界的作法就是这“源头活水”的最好例证。

我从黄学江先生作品集中的作品也看到了这一点,他是以黄庭坚的草书为取法对象的这是立足的根本。从他作品的不断进步与丰富来看,他是很勤奋的,想来也如王铎一样临贴与创作相互结合的吧,不然怎么能守得住自家的风格,并且“日日新”呢。要不是“花大力气打进去”,下了十足的“笨”功夫的话,是不会有如此的风格的统一,也许早就结壳了吧。

对黄学江先生书法这点感觉都是通过他的作品集而来,至于他是如何临贴与创作的,我并不知晓,所以也只能是凭着感觉所感觉的一些我的感觉,更确切一点说,是“臆测”。

————选自《书法报》

中共滁洲市委书记汪国才对黄学江的评价: 由来安县人民政府编辑出版的《黄学江书咏滁州诗文选》和读者见面了。用中国传统书法艺术来书写历代咏滁州诗文,可能在滁州乃至全国还是首次,这是来安县人民政府为弘扬滁州传统文化奉献给大家的宝贵精神食粮,可喜可贺。

滁州地处皖东,与六朝古都的南京仅一江之隔,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吸引着众多文人为之吟咏。以写田园风物而著称的唐代大诗人韦应物,在任滁州刺史时,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滁州西涧》、《宿永阳寄璨律师》、《寄全椒山中道士》、《淮上喜会梁州故人》;宋代大文豪欧阳修做滁州大守时,更是写下了天下美文《醉翁亭记》、《丰乐亭记》,及《丰乐亭游春》、《永阳大雪》等脍炙人口的诗篇;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生于滁州的凤阳,他的《赐善世法师文彬凤阳行》,表达了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念; 清代的吴敬梓为我市全椒人,其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被后人尊为中国古典小说的杰作。当然,古代咏滁州诗文还有很多,可谓不胜枚举。

黄学江先生是我市来安县人,是改革开发后成长起来的中国书坛实力派书法家,曾就读于南京艺术学院,师从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黄敦教授。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他的书法作品就频频在全国书展中入选、获奖,被中南海珍藏。他正、草、隶、篆诸体皆能,功力深厚。书风潇洒而不失法度严谨,古典而不乏张扬个性。如今,他虽定居南京,却挚爱着养育他的滁州这片热土,由他来书写咏滁州诗文,也可算得上珠联璧合了。

当前,省委提出了东向发展战略,为滁州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快速发展的经济,离不开文化的繁荣,文化的繁荣也一定需要经济的腾飞,我们期待着有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问世。

2005年10月

(本文作者:中共滁洲市委书记、安徽省人大常委会秘书长、党组成员、机关党组书记汪国才)

借古开今----读黄学江书咏滁州诗文选 我与学江兄相识已近二十年了,彼此常在一起谈艺论书。学江兄尊师爱友,与人为善,对书艺执着的追求影响感染了我。

五 年前,他出版《黄学江书法集》,最 近又有新作《黄学江书咏滁州诗文选》问世,观其几十件诸皆备的新作,朗朗然如沐初挂新月,神清气爽,悦目动人:细咀之,熏熏然如入芝兰之室,幽香沁溢,文气袭人。

学江兄不趋时风,走的是一条恪守传统之路。其作品既有“二王”的超妙意韵,也有米南宫的恣肆跌宕,更有王党斯的纵横洒脱。展现的是古典之美、浪漫之美、变化之美。

当今书坛浮躁之风、急功近利之风依然盛行。学江兄不为所动,能坚信传统,痴迷传统,以最大的勇气苦研传统、实属难能可贵。我们有理由相信,他将在借古开今之路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周冬军 江苏省青年书协副秘书长)

评黄学江的书法---孙晓云 他曾毕业于滁州师范美术专业、又毕业于蚌埠教育学院中文专业,后于南京艺术学院书法专业深造 ,是黄敦教授的高足。一下子集三个专业为一身,于今可是见得不多。他能在书法上迅速发展,我想与他 原有美术、中文底子不无关系。

从作品的照片看,他是多面手,形式齐全:有中堂、对联,有四条屏、条幅,亦有扇面、册页,十 八般武艺都能拿起来,正、草、篆、隶、行,写得都相当成熟、老练。

这使我不由得想起九五年在全国第六届中青展他获奖的长条屏,觉得字稍尖细单薄,此次作品有明显的变化,粗犷、浑厚多了,显得有底气,尤其是四条屏“?古诗五首”及中堂“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等作品,颇有雄浑之气。小的扇面写得也挺随意。可见这些年来 ,黄学江勤奋于墨池边,旁学博引,笔耕不辍,才取得了这样长足的进步。

(本文作者: 江苏省美术馆馆长 国家一级美术师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 )

郑成功为什么不攻打琉球?

1661年,郑成功率领2.5万军队和数百艘军舰经澎湖进入台湾,一举击败荷兰殖民者,夺回台湾。那么为什么郑成功不继续进攻琉球群岛呢?

事实上,这里有很多原因,如下:

一、琉球王国面积太小,距离中国大陆太远。

郑成功在琉球群岛收复台湾时,琉球王国的陆地面积超过4600平方公里,其中还包括几十个无人居住的岛屿。此时琉球王国能控制的岛屿主要是冲绳,面积1200多平方公里,和中国大陆的一个县城面积差不多。琉球群岛第二大岛天美岛,面积700多平方公里,已割让给日本幕府的萨摩族。

郑成功以多达25,000人的兵力进攻台湾。此外,许多人和他们的家人留在了厦门。当时小琉球群岛只有20-30万人口,根本支撑不了那么多军队。资源应该相当稀缺,没有资源优势。

此外,琉球群岛距中国大陆最近点约900公里,距台湾岛约660公里。郑成功想推翻清朝,恢复光明的未来。占领冲绳至今无疑是在避难。况且冲绳资源不足,也不是一个好的反攻基地。(琉球王国两大岛冲绳岛和阿玛米岛的地图,其中阿玛米岛于1609年割让给日本幕府萨摩,萨摩也控制着琉球王国的贸易,且远离中国大陆和台湾。(

二、琉球王国双属日本和明朝.

郑成功的母亲是日本人,郑成功的父亲是从海外贸易开始的,所以他应该对琉球王国非常清楚。

1609年,日本幕府三藩进攻琉球王国,俘获琉球王国皇室和大臣100余人,割让包括阿玛米群岛在内的五大岛屿,几乎割让了近一半领土。而且日本幕府三藩控制了琉球王国的对外贸易。

从此,琉球王国开始了双诸侯国时期,即诸侯国隶属于明朝和日本,控制当地经济,默许琉球王国的存在。(琉球王国寿里皇宫的图片,1372年属于明朝,后来属于清朝和日本,1872年日本吞并了琉球王国)

郑成功需要与日本进行贸易以获得财富和发展自己。琉球王国是贸易的中转站。如果郑成功进攻琉球,得不偿失。即失去贸易伙伴,失去财力;它给日本的江户幕府(德川幕府)增加了一个强大的敌人——。况且琉球王国也属于明朝。

1654年,清朝顺治皇帝派人册封琉球王国国王,但因反清复明势力大,未能如愿。(琉球王国末代国王尚泰(1843-1901))

三、郑成功绝对不会浪费军力、财力用来攻打战略意义不大的琉球.

郑成功的人力、军力和物力都是有限的,所以他不会出兵攻打一个战略意义不大的琉球群岛。

台湾岛面积3.6万多平方公里,有待开发,为攻克清朝打下坚实基础。除此之外,台湾岛上还有很多原住民,他们也建立了一些部落联盟和一些小王国。郑成功完全控制台湾需要一段时间。

如图所示,大渡王国是由巴布拉、毛乌义、八泽海和部分洪雅土著建立的“跨民族准王国”。郑成功攻陷台湾后,分兵屯驻,与大渡王发生多次冲突。

1670年,台湾将军刘国轩率军收买了大渡王统治下的一个部落,只剩下六个人屠杀整个部落。1732年,清朝雍正年间,大腹便便的汪国才彻底解体。

郑成功是一个军事家、战略家,绝对不会去攻打琉球群岛的。

以上就是关于《汪国才》的内容,股票市场千变万化,各位应该要不断学习,以便有足够的知识和经验去降低风险。

评论

精彩评论
2024-09-08 11:25:12

看了这么多帖子,第一次看看到这么有内涵的!http://www.guangcexing.net/voddetail/UzSDeCkPEC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