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巴牌坊为什么被烧(大三巴)

sddy008 干货分享 2022-08-28 91 0

不会投资怎么办?美盛财富通为你支招,本文章是关于《大三巴》的内容,如有帮助请点个赞吧。

文章目录导航:

澳门的大三巴有什么历史?

大三巴,正式名称为圣保禄大教堂遗址(葡萄牙文: Ruínas da Antiga Catedral de São Paulo),一般称为大三巴或牌坊,是澳门天主之母教堂(圣保禄教堂)正面前壁的遗址。大三巴牌坊是澳门的标志性建筑物之一,同时也为「澳门八景」之一。2005年与澳门历史城区的其他文物成为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

历史

大三巴牌坊的奠基石,上有奠基年份1602年大三巴牌坊是位於圣保禄山的天主之母教堂(A lgreja da Madre de Deus)前壁。与大炮台及两者之间的前圣保禄学院为一整体。而「三巴」这个名字是来自於「圣保禄」的葡萄牙文(São Paulo),而「大」是指最大的教堂,故「大三巴」是指「最大的教堂」。圣堂创建於1580年,在1595年和1601年先後两次失火焚毁。教堂第三次修建由意大利籍耶稣会会士斯皮诺拉神父设计,并於1602年奠基,1635年建成,历时33年,是当时远东最大的天主教石建教堂。1762年,葡萄牙政府下令没收耶稣会财产,天主之母教堂先後被改作军官宿舍、兵营。1835年1月,教堂起火,最後剩下教堂的前壁。由於教堂前壁形似中国的传统牌坊,故本地人便称之为「大三巴牌坊」。

1990年代初,政府曾对圣保禄教堂的遗址进行考古调查及修复工作,并发现了当时教堂背後的建筑遗址及埋葬教士的墓地。及後在1996年,政府在该遗址建成了天主教艺术博物馆与墓室,展出不少澳门教会的珍贵文物;同时,也在大三巴牌坊的背部安装了铁架楼梯,以供游人参观,可是楼梯的铁架插了在牌坊的结构之内,此举引来一些文物专家的不满。在回归前的澳葡政府已欲将牌坊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但由於政治及技术因素而未能成功。2005年,中国政府成功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大三巴牌坊成为澳门历史城区的一部份。

大三巴牌坊高27公尺、阔23.5公尺、石壁厚2.7公尺,建筑属於矫饰主义风格,且糅合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与东方建筑风格。前壁用麻石砌成。上下5层,左右共自第3层起可分9格。前壁右侧有一石旗杆夹(左边与之成对的一副已不存),下有68层阶级,与教堂位置并不一致,因其兴建时朝教堂正面前壁右侧已建成圣保禄修院,所以必须歪曲迁就。

特色

第一层:最上层为一个三角形山花,上有铜鸽象徵圣神,左右有日月星辰。顶部有一十字架。

第二层:正中为小耶稣,围以钉死其之刑具,往外由4枝混合式壁柱组成,柱间以天使浅浮雕点缀,柱两边有弧形山墙。

第三层:中央为圣母蒙召升天,天使奏乐欢庆,周围饰以牡丹和菊花,象徵来自中国和日本的基督徒技师。此一层中央共有6枝混合式壁柱,两侧以方尖柱代替壁柱。各柱间均以浅浮雕装饰,左边是智慧之树及一只七翼龙,其上有一圣母,侧有中文「圣母踏龙头」字样,而右边对称位置上则是生命之泉及一只西式帆船,上有海星圣母。在柱组外边是一顶呈弧状之扶壁,右边是一骷髅及中文字 「念死者无为罪」;左边则是一魔鬼浮雕,中文则是「鬼是诱人为恶」,此层最外侧两块墙身是由两条带有圆顶之方尖柱,左面墙身再现鸽子,下有一开启的门;而右面为被箭所穿之王冠,下方门闭锁,意即信仰而非权势才是天国之道。而墙侧则设有中国舞狮造型的开大口之狮子;作滴水之用。

第四层:由10支科林斯柱式及3个窗口组成,窗楣上有均有七朵玫瑰花浮雕装饰,中间窗口侧两柱间以棕榈树装饰,侧窗洞两边柱间对称设有壁龕,供奉4位铜制耶稣会圣人,这些铜像是澳门早年制炮工厂的出品。

第五层:牌坊最下层有3个入口并有10枝爱奥尼柱式支撑及装饰墙面,正门两侧各3枝,而侧门一边各2枝;正门上写有拉丁语「MATER DEI」(意思为天主之母)。侧门门楣上有耶稣会会徽「IHS」的浮雕图案。

由於大三巴牌坊是澳门的地标性建筑之一,故政府会定期对牌坊进行检查和修复。最近一次修复工作时,为确保游客看到大三巴牌坊,当局仿效欧洲的做法并设计了一幅大型帆布,悬挂於工程排栅的最底层,帆布上印有大三巴牌坊底层的真实图案,方便游客拍照。此外,由於澳门的气候较为潮湿,随风飘扬的植物种子很容易便会停留在牌坊的石壁缝隙中生长成杂草,杂草的根会对牌坊结构构城损害,有见及此,当局也会定期派人除去杂草以回复牌坊的原貌。

此外,大三巴牌坊作为旅游热点,很多不同的活动如澳门国际音乐节的露天音乐会、艺穗巡游和澳门国际青年舞蹈节也会在这里及邻近的耶稣会纪念广场举行。而每逄哪吒诞,在大三巴牌坊的旁边更会竖立一座传统的中式牌坊,与大三巴牌坊本身构成一个强烈的中西对比。

澳门元5元硬币上有大三巴牌坊的图案。三巴的名字亦自2008年起用於太平洋热带气旋用名,以取代「珍珠」。

澳门大三巴牌坊的由来是什么?

澳门大三巴牌坊的由来是大三巴牌坊前身为圣保禄教堂前壁。400多年前,葡萄牙人侵占了澳门,也把天主教带到了澳门。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圣保禄学院成立。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圣保禄教堂奠基,其附属于圣保禄学院。明崇祯十年1637年,圣保禄教堂落成。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圣保禄学院结束。

澳门城市概况

澳门,是个让人留恋的城市,光影流转,五彩斑斓。步上长长的阶梯,仰望着大三巴在天空中曲折的剪影,感念时光在这里无声无息地滑过,穿过历史城区,百年的历史变迁擦肩而过,留下如潮的人群和依旧耸立的教堂尖顶。

狭窄的石子路,盘根错节的榕树,触手可及的斑驳墙壁,巴洛克式的雕花装饰还有入夜后燃起的昏黄灯光,都藏着澳门永远诉不尽的故事。

大三巴拍照禁忌

从后面可以拍照,但是自己不要与后壁合影,否则易引火烧身;正面拍照,往下数第16级台阶效果最好,千万别在第18级台阶停留和拍照,寓意你应该懂的。前右绿化带前是发财位,可以多停留。

广东姑娘与葡国小伙献花位是向“大三巴”这个火神借火位,期望爱情火热,生活红火,要不要停留你们自己定!

介绍

大三巴牌坊,别名圣保禄大教堂遗址,位于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花王堂区炮台山下。大三巴牌坊前身为保禄大教堂,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1月26日被大火焚毁,仅余下大三巴牌坊。

大三巴牌坊的雕刻和镶嵌较为精细,融合了东西方建筑艺术的精华,是一个中西文化交融的艺术品。大三巴牌坊前临68级石阶,前壁遗址为23米宽,25.5米高,为巴洛克风格,以花岗岩建成,上下共分五层。

澳门著名的“大三巴”牌坊实际是个什么建筑 它为何那么受瞩目

到访澳门的人,大多都会到当地有名的“大三巴”牌坊去参观游览。没去过澳门的人,如果观看有关澳门风光的纪录片,“大三巴”牌坊也始终是片中的标志点缀。

因此有人说,想起“大三巴”就会想到澳门,“大三巴”牌坊无疑是澳门的地标和象征。

实地参观了才会恍然,原来,这著名的“大三巴”并非专门的牌坊建筑,实际是一座教堂的残留的前壁,而教堂早已在一场火灾中灰飞烟灭。

看到“大三巴”,还会令人联想到北京圆明园遗址的“大水法”,有点异曲同工。

残留下来的前壁因为形似内地的牌坊,就被真的当做“牌坊”修缮保留下来。

残壁虽“残缺”,却是数百年前那段 历史 的实物见证,不仅从中可从解读许多 历史 故事,更能窥见当年那座著名教堂的建筑风采。

中国人所以称之为“大三巴”,是源于其教堂“圣保禄”(São Paulo)的译音,冠以“大”字,则是因为还有另一座较小的“三巴仔”教堂。

当然,也有人说,其名字叫法源于粤语,因为“三巴”的广东话读音听上去很像“圣保禄”。

一座教堂残壁,因为具有文物价值和艺术含量,所以在数百年间一直受到保护。2005年,它与“澳门 历史 城区”的其他21栋建筑物文物一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据说,它的文物价值、艺术价值和 历史 价值,300年前估价就已经高达三万两白银。

400多年前,葡萄牙人打着“租用”的幌子侵入澳门,并把天主教也带到了这里。

曾经的“大三巴”(圣保禄)教堂,是一座希腊巴洛克式建筑,宏伟壮丽。由意大利籍的耶稣会神父设计,日本天主教徒工匠及中国工匠协助施工,于1602年(明万历三十年)奠基,1637年(明崇祯十年)竣工。当时在远东地区,它是最大的一座天主教堂。

当时,这座教堂附设修道院,课程有神学理学及其他学科,规模堪比当时的欧洲大学,许多外国传教士纷纷来此研修。

意大利著名的传教士利玛窦曾在这里改绘世界地图为《万国图》,加上中文标识,赠送给明朝地方官府。葡萄牙医生戈梅斯也从澳门将“种牛痘”防疫技术引入中国内地,医治当时的不治之症“天花”。

很不幸运的是,“大三巴”圣保禄教堂落成后,遭受过三次火灾,曾经重建两次。

但1835年(清道光十五年)1月26日发生的一场大火,基本毁灭了圣保禄学院及其附属的教堂,再未重建。

据有关史料记载,最后这场火灾发生的原因属于人为。

当时教堂里住着一些葡萄牙官兵,他们在修道院厨房内堆放了大量用来生火烧饭的柴草,由于管理不善,在一天傍晚引发火灾。

当时,正值隆冬物燥,外面猛烈刮着的海风,助力火势迅速蔓延。大火一-直烧了两个多小时,整个教堂被烧得只剩下一面前壁。

这场火灾后,由于残留的这面25米多高、用石头砌成的前壁形状看上去很像中国传统的牌坊,人们在加以整修后就把它保存了下来,使之浴火重生,成了远近闻名的“大三巴”牌坊。

沧海桑田,物是人非。历经300多年风雨侵蚀,“大三巴牌坊”屹立如盘,至今仍气势雄伟地展示在澳门的小山岗上。

从残留至今的“大三巴”牌坊精致的浮雕上,可以清晰看到,当初这座圣保禄教堂巧妙糅合了西方与东方的建筑风格,是东西方建筑艺术的结合体。

沿着68级台阶拾级而上,呈现眼前的“大三巴”牌坊,是一个三角金字塔形。

无论是牌坊顶端高耸的十字架,还是铜鸽下面的圣婴雕像和由天使、鲜花环绕的圣母塑像,宗教气氛都十分浓郁。牌坊上各种雕像鲜活生动,每一个都含有故事,有人甚至称它是“立体的圣经”。

尤其特殊的是,牌坊上还有刻有中国汉字,这在西方人数百年前的教堂建筑中是罕见的。

走近“大三巴”牌坊,人们会感慨时光流逝,更会想到中国近代那段不堪回首的 历史 遭遇。

2019年12月,为庆祝澳门回归20周年,《七子之歌》合唱团的六位成员,再次回到大三巴牌坊唱响《七子之歌》,一时传为美谈。

“大三巴”牌坊的一侧,是澳门大炮台又名圣保禄炮台遗址,至今仍陈列着几十尊大小不同口径的老式铸铁大炮。

澳门大炮台建于1617年(明神宗年间),原来主要用于防御海盗,后来才改为军事设施。1622年,荷兰人企图入侵,炮台山上的大炮开始轰响,最终击退了荷兰人。

衷心感谢各位朋友阅览《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欢,可点击“订阅”或“关注”。我们共同赏析 历史 趣闻,回忆 历史 往事…(声明:文中参考资料和配图均源于网络)

澳门大三巴牌坊的由来是什么?

大三巴牌坊的前身圣保禄教堂是由天主教耶稣会士创办的圣保禄学院的附属部分,该学院成立于1594年,结束于1762年,是远东地区及中国第一所西式大学,当中设有文法学部、人文学部、伦理神学部等。

学院培养了大批传教士到日本、中国大陆、越南、泰国、柬埔寨等地传教,是天主教传教士在远东区传教的重要的培训基地,在大三巴牌坊的遗址下安放了不少为了信仰而不惜流血舍身的殉道者的遗骸。

圣保禄教堂曾经是耶稣会士在澳门和远东最壮丽的一座教堂,基本建成于1603年,1608年开始建造教堂前壁(现大三巴牌坊),于1637年至1640年完工,前壁上的雕刻及塑像则在1644年才最终完成。

在1835年,最后一场大火就烧毁了圣保禄学院及教堂,最终剩下教堂正面前壁、部分地基以及教堂前的石阶。由于当地华人认为教堂前壁形似中国的传统牌坊,故称之为“大三巴牌坊”。

圣保禄教堂是中国第一座巴洛克式建筑,教堂前壁在建造时将东方的装饰图饰如中国传统造型的石狮子、汉字和象征日本的菊花与欧洲的古典元素相结合,属于东西方艺术交融的结晶,代表了天主教艺术在远东的成就,也反映了澳门在历史上的东西文化交融及其独特性。

保育及保护措施

由于澳门的气候较为潮湿多雨,随风飘扬的植物种子很容易便会停留在牌坊的石壁缝隙中生长成杂草,杂草的根会对牌坊结构造成损害,同时影响了观瞻。有鉴及此,当局也会定期派人除去杂草以回复牌坊的原貌。

2017年11月7日至12月5日,大三巴牌坊上的圣方济各·沙勿略和圣类斯·公撒格铜像被移到地面进行扫描记录、清洁除锈及涂抹表层防护工程,是铜像竖立教堂前壁上380年以来首次进行全面清洁及维护,参与大三巴铜像修复工程的包括了澳洲艺术品与文物修复室(Artlab Australia)。

以上就是关于《大三巴》的内容,最后一品玉知识网小编还是要告诫大家,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新手前期应该小额进行投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