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馨亚洲投资集团安全吗(兰馨亚洲)

sddy008 干货分享 2022-11-13 96 0

炒股太难?不知道如何入手?美盛财富通带你从零经验变为炒股大神,今天为各位分享《兰馨亚洲》,是否对你有帮助呢?

文章目录导航:

知名音乐教育品牌小音咖爆雷,欠债或超6亿

知名音乐教育品牌小音咖爆雷,欠债或超6亿

知名音乐教育品牌小音咖爆雷,欠债或超6亿,小音咖欠款跑路的事情仍在发酵。目前,部分家长已向派出所、以及相关经济犯罪侦查部门报案登记。知名音乐教育品牌小音咖爆雷,欠债或超6亿。

知名音乐教育品牌小音咖爆雷,欠债或超6亿1

在疯狂扩张疑似出现资金链断裂背景下,知名音乐教育品牌小音咖陷入了舆论风波当中。

昨日深夜(6月23日),百万粉丝大V“王左中右”在其个人社交平台发文控诉维权。控诉长文显示,虽然据“王左中右”只在小音咖买了2万多块的课,但更多的家长,他们预交的学费少则上万,多则几十万,很多才上了几节课,便遇到小音咖暴雷。

据“王左中右”介绍,算上拖欠老师和员工的费用,小音咖欠钱的数字有六亿。“现在,这家公司,电话打不通,公司微信已将我们拉黑。”

从“王左中右”的控诉文章来看,其指出了因为小音咖和小音咖实控人乔月猛的“三大骗”:谎称公司有监管账户、有政府补贴、拿国家为自己背书。 “王左中右”称,希望有关部门严查乔月猛的资金流向和各种欺诈行为,让良心律师能够介入其中,揪出他的违法行为,让他付出法律的代价。

作为一家知名音乐教育品牌,小音咖日前一度被“资金链紧张”、“拖欠员工工资”、“跑路”等传闻缠身。

十个多天前,品牌创始人李艾曾在社交平台回应质疑,称小音咖确实遇到了困难,“一方面,由于外部环境的不可控,加之内部对环境变化的预计不足,小音咖目前资金紧张、运营困难;另一方面,为响应防疫工作安排,在尚未接到上级主管部门允许复工的通知的情况下,小音咖确实无法正常开展业务活动。”

李艾还称,由于资金紧张,希望各位家长能给予小音咖一些时间和为学员继续服务的机会,暂缓退费。并且诚盼老师们在接受分期方案的前提下,能够尽快恢复授课,保证学员们的音乐学习进度。

知名音乐教育品牌小音咖爆雷,欠债或超6亿2

音乐培训机构小音咖欠款跑路的事情仍在发酵。

“这件事,无奈、无耻、无情、无法、无天。”6月23日,自媒体大V王左中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发文控诉,小音咖在收取大量家长预交的学费后,公司已人去楼空。

在王左中右的文中,他讲述了有上万名家长遭遇被迫停课,培训老师、员工的工资也出现欠薪问题,并称,小音咖涉及的欠款金额估算高达6亿元。

截至时代周报记者发稿,小音咖未正面回应受影响人数及金额。

6月24日下午3点,时代周报记者走访位于广州天河高盛大厦的小音咖教育机构,发现机构大门紧锁,人去楼空。透过玻璃门,可以看到内部物件摆放井然,一架黑色的钢琴摆放在进门左手处,靠近门口的位置,还摆放着一张“618预售限量优惠名额”的宣传海报。

(大门紧闭的小音咖广州校区,室内仍摆放着618促销广告 时代周报记者摄)

一名高盛大厦的内部人员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小音咖在上周已经关停,近日也陆续有一些家长前来询问情况。“有些给孩子报了课的家长会过来问两句,但具体情况我也不太清楚。”

同日,时代周报记者致电楼栋物业管理公司相关负责人,对方表示小音咖在6月14日关停,之后就一直找不到人。“小音咖还有部分物业费用未上交,具体金额不便透露。我们已将情况向街道、派出所报备。但目前,仍未联系上小音咖上海总公司的负责人。”

时代周报记者获悉,目前,部分家长已向派出所、以及相关经济犯罪侦查部门报案登记。6月24-26日,时代周报记者多次联系小音咖所属的上海艺齐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截至发稿前,尚未获回复。

纾困计划一再推迟

“我在小音咖花了4万元,一共报了140节技能课+40节素养课,他们还额外赠课60节。”6月25日,广州的郭秋(化名)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一个月前,她为自己两个孩子报了小音咖的乐器培训课程,但目前只上了7节课,还剩38444元的课没上。

“作为老师,我每节课报酬在230~330元不等,从2月到现在,薪资一直没发。”同日,一名小音咖声乐班兼职老师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她合计被欠薪3万元。

(小音咖广州校区门口张贴的通知 时代周报记者摄)

这场停课、欠薪的危机,早在半个月前就已爆发。

“恳请老师和家长,给予小音咖一些走出困境的时间和机会。”6月13日,小音咖创始人李艾在微信公众号发布《致小音咖家长和老师的一封信》称,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小音咖遇到资金上的困难,正在努力寻求外部政策型资金扶持以及各类资金援助。“

李艾表示,将制定一份“纾困计划”,有组织、有计划地回复辅导业务线上课程,也会对“参与纾困计划的老师,针对其历史未发放的课酬,制定分期支付方案,分批兑付”。该计划更详细的方案将于6月17日开始公布,希望家长“暂缓退费”。

据悉,该计划通过在线形式授课,参与复课的学员是正常消耗课时,上一节课扣除一节课时,线上课程与线下课程一致,每个月消耗不得超过4节。

“按照计划规定,每个老师每周可以给20名学生上课,每名学生每周顶多只能上一节课,每个老师1个月最多只能上80节课。”小音咖机构工作人员陈凯(化名)向时代周报记者透露,如按规划,参与计划的老师,单节课能到手130元,2月—5月份累计被机构欠下的课程费用会暂时发放,当月工资则会在次月的5日—10日发放。

但直至现在,该计划仍未实施。陈凯表示,计划原定在6月17日—27号期间开始,后来又推到7月。根据他收到的最新消息,“纾困计划”将推迟到8月1号执行。

(大门紧闭的小音咖广州校区 时代周报记者摄)

“广州校区直接关闭,不参与纾困计划。”陈秋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她收到的通知是,广州这边不会安排线上课程,待机构资金下来了就直接退钱。“但是什么时候能有资金,能退多少,都是未知。”

时间回溯到2020年,小音咖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据小音咖对外宣称,2020年,公司实现营收达2.6亿元,在疫情背景下,同比2019年涨幅仍超200%。小音咖预计2021年底门店数量扩张至22家,全年营收将超6亿元。

目前,小音咖未正式回应欠款金额,市面上流传的欠费6亿元,或许源于以上数据。

同时,据《财经》报道,有小音咖内部人士称,目前小音咖涉及未消课时费、教职员工工资等各类款项或高达6亿元。

“就目前我知道的招生情况来看,约有2万名家长受影响,按人均缴费3万元计算,涉及金额保守估计为6亿元。但这当中也有部分课程消耗,部分老师产生薪水结算,所以6亿元的`算法也有不严谨的地方。”陈凯对此向时代周报记者解释道。

招生手段多样

无论如何计算,小音咖此次涉及欠费金额都不是一笔小数目。

而小音咖此前的“吸金”套路,成为家长们控诉的重点。“小音咖无所不用其极、通过坑蒙拐骗的方式玩弄欺诈家长,这样的无良与无耻,实在让我出离愤怒。”王左中右在文章中称。

王左中右在文中透露,小音咖招生的操作逻辑:先是宣传公司与上海银行签署资金监管账户合作,让家长放松警惕预交高额学费;再通过政府补贴、疫苗补贴等手段,诱导一次性购买大量课程;还将自身“标榜”为上海团市委旗下国企,以此取得家长信任。

(图源:网络)

但上述手段很快不攻自破。据相关媒体报道,小音咖欠费欠薪事件爆出后,上海银行对此表示,小音咖所谓的签署资金监管账户合作,仅属于框架协议的合作意向,尚未落地。

而所谓的上海团市委旗下国企的名号,只不过是上海市国资委旗下一家名为上海青年实业的投资公司,是小音咖所属公司上海艺齐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下称“艺齐来文化”)的股东之一,但仅有2%的股份,认缴出资不过6万元。

小音咖资金困境问题早有迹象。据各方信源透露,今年年初,小音咖就已经出现发不出工资、退费难的情况。但令外界不解的是,与此同时,小音咖却在大举收购——2022年4月,小音咖在公众号宣布完成对VIP陪练的全资收购,并成为独资股东。

天眼查显示,VIP陪练所属公司上海妙克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股东为上海艺齐来艺术团有限公司,是艺齐来文化的全资子公司。在公开报道中,VIP陪练是主打“一对一在线乐器陪练”的在线音乐教育平台,已完成腾讯投资、蓝驰创投等知名资方在内的6轮融资。

对比而言,VIP陪练的知名度远高于小音咖。此前,VIP陪练曾签下著名钢琴家郎朗成为代言人,还独家冠名不少综艺节目,甚至被传估值接近10亿美金。

值得注意的是,VIP陪练也已是负面缠身。2022年1月,VIP陪练被曝出因强制清零学院课程,被众多家长投诉。此前,VIP陪练还陷入虚假宣传、退费难以及压榨员工薪资等事件,甚至在多次被工信部通报。2021年5月,VIP陪练因存在侵害用户权益行为,遭工信部下架。

实控人为连续创业天才?

经营已出现危机的小音咖仍选择在今年4月收购问题重重的VIP陪练,着实令外界费解。

与此同时,时代周报记者采访多名老师发现,针对不同资质的老师,小音咖结算的课程费用不尽相同,有低至120~200元/课时,也有高至400~500元/课时。但面向家长,不同的课包,课时单价大部分均低至170~250元,低于市面上的私教音乐培训课。

也就是说,小音咖部分课程为“赔钱买卖”。“很多兼职老师的课时费都是公司补贴的,例如收用户200元,和老师结算250元。”6月26日,一名小音咖内部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

天眼查显示,小音咖关联公司艺齐来文化成立于2015年4月,李艾为法定代表人、执行董事、经理。同时,李艾关联公司多达50余家,拥有实际控制权的企业有23家,基本上均为小音咖关联的企业。

风险信息显示,艺齐来文化曾多次因劳动合同纠纷被起诉,而李艾担任法定代表人的多家公司也牵扯诸多法律诉讼,包括服务合同、劳动合同、著作权权属、侵权纠纷等事由。

拥有音乐教育家背景的李艾,更多在台前以小音咖创始人的身份露出,但小音咖实际控制人另有其人。

经过股权穿透,乔月猛是艺齐来文化持股最大的控股方上海音博文化传播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的实际控制人,间接持股小音咖37.57%的股权。这意味着,乔月猛是小音咖真正实际控制人、最终受益人。

在此前对外宣称口径上,乔月猛为小音咖董事长,李艾则为小音咖创始人兼CEO。

(2021年11月,小音咖广州校区开业,乔月猛、李艾出席开业典礼 图源:相关新闻)

“事实上,在乔月猛入股之前,小音咖还是正常挣差价的,后期就开始通过收取预付费,低价招生。”上述小音咖内部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

据天眼查,乔月猛关联公司共有22家,仅9家为存续状态,投资版图涉及智能科技、文化传播、企业管理等众多领域。乔月猛通过直接或间接持股,一度拥有多达40余家企业的实际控制权。

“乔月猛是一个十年来无数次创业的‘创业天才’,涉及行业五花八门,十年间不断变换赛道。”王左中右如此评价道。

据公开资料,现年43岁的乔月猛,头衔众多。不仅是iMO班聊创始人、董事长,创业MBA导师,还是上海市信息化青年人才协会理事、上海市IT青年十大新锐以及中国企业“微成本信息化模式”创始人,还被称为“中国企业SaaS云服务模式的最早提出者和实践者之一。”

有媒体报道透露,乔月猛毕业于南京大学的工商管理专业,曾作为IT精英登上麻省理工学院的讲台。早前,乔月猛曾加入上海电信,辞职后开启“连续创业”。

乔月猛涉猎生意众多,但旗下多数公司的最终命运都走向“烂尾”。

其中,iMO班聊一度风光无限。其所属的上海易睦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称“易睦网络”)自2007年创立后,累计拿下4轮融资,最后一笔融资高达1.4亿元,吸引金沙江创投、雄厚创投等众多投资机构。

(乔月猛 图源:网络)

2016年,金沙江创投投资人杨志伟公开透露,iMO班聊的用户量和钉钉已经是同一个量级、未来有可能是超过微信的企业级IM。但四年后,易睦网络仍走向注销的结局。

《财经》报道透露,乔月猛于2017年创立的上海康共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曾主营按摩椅产品,最终也走向关停。上述公司经营失利后,乔月猛均从中脱身而去,直至入局小音咖。

如今,小音咖前途未卜,大量家长及老师,仍在等乔月猛给出一个明确的解决方案。

知名音乐教育品牌小音咖爆雷,欠债或超6亿3

“在线陪练”赛道头部企业的VIP陪练在今年四月刚刚被小音咖集团收购,意在打造全球音乐航母,但在日前,却被卷入到拖欠教师工资和清零课程的风波中。不少家长表示,购买的课程还没上完老师就离开,面对人去楼空的局面,预缴的费用不知该如何追讨。同时,作为曾经的VIP陪练代言人郎朗也遭到质疑,而作为VIP陪练的股东,小音咖集团也发文表示,企业目前在纾困自救中。

VIP陪练“人去楼空”,曾经的代言人郎朗遭质疑

“在线陪练”是一种依托互联网技术呈现的新兴教育形式,尤其在艺术教育方面应用得最为火热。通常,陪练老师通过网络指导学生乐器学习并及时纠错,与线下真人陪练相比,更节省人力和时间成本。

正因为线上优势和体验感,这个赛道曾吸引了多家顶级机构和投资人的关注。2018年11月,作为该行业的头部企业,上海妙克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VIP陪练获得由老虎环球基金领投,腾讯、兰馨亚洲、金沙江创投、蓝驰创投等跟投的1.5亿美元C轮融资,创国内素质教育历史融资纪录,同时,还请到了钢琴家郎朗为其代言。

今年4月,小音咖集团完成对VIP陪练的收购,成为VIP陪练的独资股东,意在打造“全球音乐航母”。

公开信息显示,小音咖集团创立于2015年,主要为4岁-12岁少儿提供音乐辅导服务。门店集中在上海和广州,2019年获上海久事(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久事集团”)下属上海青年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上青集团”)前瞻性战略注资。

小音咖集团创办人兼CEO李艾表示,完成收购之后,一方面,小音咖集团将尝试探索实施“音乐艺术+”,促进音乐艺术产业与科技、旅游、体育等产业深度融合,进一步拓展音乐艺术产业发展空间,进一步激活音乐艺术市场,力争用一个企业带动一个产业;另一方面,这次收购也是上海市政府赋能域内企业做大做强的典型案例。

但是,在完成收购后,小音咖却屡屡因为通知家长“课程即将被清零”以及“拖欠老师工资”等问题而备受关注,VIP陪练也被爆出停课欠薪等传闻。

此前6月13日,小音咖在其公众号上发布了一则《致小音咖家长和老师的一封信》,声称因疫情影响资金紧张、运营困难,且目前未接到上级的复工通知,无法正常开展业务活动。

据报道,小音咖已停止线下课,也未坚持开设线上课。而该机构兼职老师被欠薪的传闻可以追溯到今年3月。

不少家长开始在微博上艾特VIP陪练代言人郎朗,要求郎朗给出说法等,也有家长要求有关部门介入,查清VIP陪练的经营和欠费情况。

VIP陪练已与郎朗解约,涉事企业表示正在纾困自求

6月26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了郎朗一方的项目负责人李宁,李宁先生表示,“近期,我们也关注到了

收购VIP陪练的小音咖在网络中曝出的拖欠工资、退费困难等问题。事实上,郎朗先生已经不再是VIP陪练的代言人了,VIP陪练已经解除了与郎朗先生的代言关系。”

针对目前家长在微博上艾特郎朗,李宁表示,对于老师们面临的困境深切理解,而郎朗作为父亲及昔日的琴童更是能体会家长们急切的心情。虽然郎朗与小音咖之间没有代言关系,而且郎朗一方也是在VIP陪练已被小音咖集团收购后才获知,但是无论如何,既然曾经是VIP陪练的代言人,就会积极督促VIP陪练,希望大家的问题都能够得以妥善解决。

6月13日,小音咖在《致小音咖家长和老师的一封信》中曾制定“纾困计划”:

“一、启动纾困计划期间,我们会尽力保障愿意接受复课且新增耗课老师的课酬先以打折的方式支付,剩余部分分期进行支付;二、参与纾困计划的老师,针对其历史未发放的课酬,制定分期支付方案,分批兑付;三、纾困计划开展后,将分批分次逐步恢复课程;四、该计划的详细方案拟于2022年6月17日开始公布。”

截至发稿,尚未有详细的方案公布。

“目前,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小音咖确实遭遇了资金上的困难,在努力寻求外部政策型资金扶持以及各类资金援助。”对此,李艾也在《致小音咖家长和老师的一封信》中坦承:

一方面,由于外部环境的不可控,加之内部对环境变化的预计不足,小音咖目前资金紧张、运营困难;另一方面,为响应防疫工作安排,在尚未接到上级主管部门允许复工通知的情况下,小音咖确实无法正常开展业务活动。“为此,我们也在积极争取时间融资、求助,想尽一切办法筹措资金,尽我所能,让小音咖继续稳健运营。”李艾称。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近日多次联系vip陪练的相关负责人,电话一直未能接通。

兰馨亚洲的投资人主动联系我,说要和我聊聊项目,靠谱吗?

如果你曾在官方通道上主动给兰馨亚洲投递BP,也许是真的,如果没有就要慎重考虑是否被骗子机构盯上。我之前接触过一款APP叫秒见,至少投递价非常便宜只要1元,可以试试。

兰馨亚洲投资是资金盘吗

兰馨亚洲投资集团(兰馨亚洲)是一家专注于中国及亚洲地区的投资集团,在香港,上海 ,广州,和美国旧金山等地设有办公室。我们帮助有经验的管理人才在中国以及其它亚洲地区建立成功的商业模式。

兰馨亚洲投资集团的案例分享

下面就兰馨基金最近两年的一些投资项目案例与大家共同分享一下。

兰馨基金对云南龙生绿色产业进行了投资。这是全国做得最好的普洱茶公司之一,拥有不可复制的独有资源。除此之外,兰馨基金的投资项目还有武夷药业、创新数据存储技术公司、上海加力气体、运动100等。运动100是一个运动用品连锁店,在全国拥有40多家连锁店,在北京、上海都有销售网络。大家可以从兰馨基金所投资企业的竞争门槛、投资回报率、管理团队看出兰馨基金的一些投资理念。

拿到B轮就牛逼了?创业者们,警惕“C轮死”

拿到B轮就牛逼了? 优米 提醒众多的创业者们,警惕“C轮死”

过去两年,随着无线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中国很多效率低下的传统产业开始被颠 覆和重构。新一代的互联网公司终于可以不再依靠中国互联网人口增长的红利,而是直接触碰和蚕食那些动辄都是数百、数千甚至上万亿的传统行业的奶酪。在 O2O、产业链电商、互联网金融、互联网医疗、智能硬件等多个领域,中国的创业者们迎来了一波前所未有的巨浪型机会。

在过去的十五年里,以BAT+新浪网易搜狐为代表的第一代互联网公司、以京东、58为代表的第二代互联网公司以及以小米、滴滴为代表的第三代互联网公司已经系统地为市场培养了一批具备较高起点的创业者。他们与这一波巨浪型的创业机会一拍即合,干柴烈火,熊熊燃烧。

与此同时,资本界也在给力地扮演着推波助澜的角色。大量之前在一级市场投资、二级市场获利的资金被回吐到创业投资市场,加上已经完成原始资本积累的很多上市公司创始人和高管,导致天使和VC基金在2014年募资异常容易。关 于2014年中国VC的募资金额,CV的统计是127亿美元,同比增长170%;清科的统计是190亿美元,同比增长175%;两家机构统计虽然总金额相 差较大但增长率大致相同。这样一个环境也促使张震、曹毅们揭竿而起,他们只用很短的时间就捅破了年轻合伙人单干融不到钱的那层窗户纸,一批由70后、80 后、甚至90后领军的VC基金应运而生。(如果再往前追溯,经纬的张颖应该是更早的VC起义者,只不过那个时候这样的事件还凤毛麟角,没有形成燎原之 势。)

由于创始人的经历和背景,新生代VC基本都是投天使和A轮,顶多投到B轮。市场中的老牌VC也在感叹B轮以后的项目越来越贵,创业公司还没大到不可倒,已经贵到没法聊,因此也在纷纷往早期战场转移。

除了这些传统的天使和VC基金,很多其他早期项目的掘金者也纷至沓来--BAT小米们来了,京东58们来了,万达复星们来了,A股大佬们来了,中概股创始人们也来了。它们像除夕夜朋友圈发红包一样任性地往早期创业者身上撒钱。

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情景,但凡事儿大致靠谱,人基本靠谱,投资人给钱的时候眼睛几乎半睁半闭,创业者拿钱的时候手几乎插在兜里。

根据IT桔子的统计,2014年拿到天使轮投资的公司达到812家,拿到A轮的达到846家,拿到B轮的也有225家。这些还是报出来的。根据我们的观察,过去一年里实际拿到天使轮、A轮和B轮的公司很可能要远远高于上面这些数字。

但问题也来了。天使拿完,A轮拿完,B轮拿完,接下来C轮怎么办?

由于不同公司所处行业、发展速度、融资节奏不尽相同,因此有些人的C轮从规模上可能相当于另一些人的B轮或者D轮。本文中所说的C轮,基本是指那些尚未形成 规模收入或被证明的商业模式、前一轮投后估值在3000万到1亿美元之间、希望在前一轮结束后的3-9个月内再融3000万到2亿美元并使投前估值达到 3-10亿美元的这一轮。

2014年和2015年初,我们看到投早期(天使、A轮和部分B轮)的投资人和投晚期(部分D轮、E轮和F轮)的投资人都很活跃,而在中期(部分B轮、C轮和部分D轮)这个阶段,投资人正在表现出越来越多的谨慎。根据IT桔子的统计,2014年完成C轮融资的只有82家。

即便按照前面提到的比较保守的数字,2014年拿到A轮融资的公司有八百多家,拿到B轮融资的有两百多家,由于高速发展的新兴行业里融资轮次间隔正在急剧缩短,很多创业公司A轮和C轮之间相隔只有一年,因此这一千多家企业中会有很大一个比例需要在2015年去拿C轮。再加上2014年之前融完B轮的那些公 司,需要在2015年拿到C轮的公司只会比一千多不会比一千少。假设2015年还是只有不到100家拿到C轮,这意味着90%的创业者需要直面“C轮死”的可能。

为什么会是这样?

首先,估值一旦超出一亿美元,其实已经超出了大多数VC的舒适射程。最终在资本市场上市值真正超过10亿美元的公司并不是很多,一亿美元以上的估值会让很多 VC感觉到投资升值的天花板在快速逼近。而在很多新兴领域,这个阶段的融资企业大多尚未形成可证明的商业模式或者足够清晰的领先格局,因此也很难真正进入多数PE的舒适射程。

能在这个多少 有些尴尬的阶段快速出手的财务投资人并不多。最常被提及和想到的无外乎几家对冲基金和特殊类别机构(如老虎、蔻图、高瓴、DST、日本软银等)和几家有中期互联网项目投资能力的PE基金(如华平、泛大西洋、中信产业、新天域等),外加个别有中期投资能力的VC(如红杉、IDG、H Capital、兰馨亚洲、今日资本等)。其中,创业者最想要的投资人往往是相对而言对估值不那么敏感、愿意重注赌赢家的第一类投资人。

但这类投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钱多人少,基本上是一个人盯着“整只鸡”,千里走单骑。虽然这些人都是超级能人,也很会利用外部机构来帮助他们提升带宽,但他们一天也只有24小时。因此,虽然他们可能会同时看很多项目,但真正进入操作阶段的项 目在任何一个两三个月的周期里通常不会超过两个。即便是华平、中信产业这样的PE机构,真正能看中期互联网项目的人也不多,再考虑内部资金投向要求、人员流动、基金周期等因素,一年下来平均在互联网领域也就是一两单、顶多三五单的样子。

羊年伊始,我们看到一些传统上以投C轮D轮为主的公司明显的重心前移开始往B轮走。他们宁肯在B轮在正常应该6000万美元估值的公司面前手一抖给出8000万的价格,也不愿意贸然对着本应两亿美元估值的公司冒出五亿美元估值的傻气。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更加深刻的变化正在影响着今天C轮门槛前的创业者。

Paypal的联合创始人之一Peter Thiel在他著名的《从0到1》这本书里提出早期投资人选择项目的标准应该是“一个项目可以赚回整个基金”。前不久TechCrunch作者Danny Crichton发表的一篇文章与此暗合,他认为整个VC行业投资回报的来源正在向少数公司集中,因此唯一正确的投资策略就是不计代价地投入那些有机会让投资人获得超级回报的公司,并且忽略那些只能让投资人赚到中等回报的公司。基于这个逻辑,VC们为了能够投入这些少数的赢家,会愿意透支12个月、甚至24-36个月的价格,所以市场上会接二连三地出现令人瞠目的估值。作者把这种估值透支现象称为“融资加速”。

那些被透支了的估值称为创业者的兴奋剂,为他们打开了价值幻想的空间。问题是,“能够帮助VC赚回整个基金”的项目注定是极少数的特例。一方面VC向少数赢 家聚焦,另一方面大多数创业者又被别人的高估值过早地吊起了胃口把自己高高悬在空中。几乎百分之八十的创业者都会觉得自己应该成为那些特例,只有投资人心 里清楚特例通常意味着不超过千分之一的可能。无论在美国还是在中国,推动少数特例公司“融资加速”的力量也在推动着更多的非特例公司“死亡加速”。

创业公司最有可能因为哪些原因面临“C轮死”?

1. 今天所在的本源市场不够大

所谓本源市场,指的是你今天正在聚焦并试图重塑的细分行业市场,而不是理论上你未来做大了成了平台后可以延展到的所有相关或相邻领域之和。

如果你今天要想拿到3到10亿美元的估值,投资人至少需要能看到你有机会在三、四年后长成一家30亿到100亿美元市值的公司。除非行业集中度非常高(如搜索市场中的百度),否则30亿美元市值的公司通常需要一个1000亿人民币以上的目标市场规模来支撑,而100亿美元市值的公司很可能需要一个万亿级的目标市场。

对 于前面提到的那些对冲和PE基金来说,只有目标公司的本源市场能够达到两三千亿的市场规模,他们才比较有可能兴奋起来。别忘了,他们钱多人少,因此必须找 足够大的机会。因此就C轮融资而言,如果你聚焦的本源市场在可预见的未来(说白了就是三到四年后IPO的时候)潜在规模没有一两千亿,那么你需要给自己插 上第一枚用来预警的小红旗。

2. 站在错误的坡上

几乎每大几千亿、上万亿的市场都有多个切入的角度,有人从南坡出发,有人从北坡上路。以现在很热的O2O为例,在房产市场,你可以从买房入手也可以从租房入 手;在家庭服务市场,你可以从洗衣入手也可以从家政入手还可以从社区电商入手;在汽车后市场,你可以从洗车入手也可以从维修入手还可以从二手车交易入手。

但不是所有的坡都有同样的机会。虽然总有例外,但一般来说——

——高频打低频比低频打高频更有机会;

——刚需打非刚需比非刚需打刚需更有机会;

——不受制于稀缺资源的打受制于稀缺资源的比受制于稀缺资源的打不受制于稀缺资源的更有机会;

——平台效应强的打平台效应弱的比平台效应弱的打平台效应强的更有机会;

——经济模型好的打经济模型差的比经济模型差的打经济模型好的更有机会。

因此,无论市场有多大,如果别人的坡比你的坡好,那么你需要给自己插上第二枚用来预警的小红旗。

3.在自己的坡上不是第一第二且与第一第二差距较大

很多市场都会有老三老四存活的空间,但不是所有的老三老四都有机会拿到C轮。那些投C轮的基金虽然也在意性价比,但总体来说他们更在意最终这家公司有没有机会做到足够大并领跑行业。

在大多数规模效应和网络效应明显的细分市场中,老二如果想从一线基金那里拿到C轮融资,除了本源市场必须足够大以外,还需要同时具备另外两个前提条件:第一,与第一名的市场份额差距不能过大,最好50%以内;第二,如果第一名已经被BAT之一投资,自己身后最好也有BAT中的另一家做后盾。老三如果想拿到 C轮融资,则这两个条件改为:与第二名差距在20%以内;前两名没有都被BAT投资。

以打车软件市场为例,快的作为市场老二正是因为前面提到的三个条件都具备了,才拿到了老虎的C轮和软银的D轮,也才有了春节前的惊天合并。而当时在北京红极一时的摇摇由于没有具备另外那两个条件,所以黯然离场。(《创业家》杂志3月刊中会有关于摇摇的专题报道)(易到不能算第三,因为严格来讲它所在的商务车市场和滴滴快的当时所在的打车市场是出行这个大市场的南坡北坡,只不过现在看起来北坡这条路径比南坡更容易登顶。)

总结一下:在规模效应和网络效应明显的市场中,如果你在融C轮的时候不是市场第一或者第二且与它们差距较大,你需要给自己插上第三枚用来预警的小红旗。

4. 估值增长曲线过于陡峭,“VM”指数高于0.5

首先,让我告诉各位一个秘密——与传统行业中那些拥有可预测现金流的企业不同,新兴热点领域中那些“飞在天上的猪”,没有人真正知道它们到底该值多少钱。投行不知道,投资人同样也不知道,都是凭感觉。一 些所谓的可比交易,往往并不可比;更重要的是,那些所谓可比交易的估值本身可能就是错的——很多新兴领域的所谓估值标杆本质上都是一两个“区间外投资人”(愿意给出大多数投资人不愿意给出的估值的投资人)留下的手笔,还没来的及被证明对与错。投资人能做的仅仅是想清楚目标公司是不是必须拿下,如果是就尽可能依靠执行速度、个人魅力、增值服务等因素在叫卖价的基础上打个折,有时候甚至连折都不打只要能被选中就行;融资企业能做的是尽可能把融资前三个月和融资 期间的业务曲线(其实这个阶段主要就是用户曲线)做漂亮让自己有叫出高价的资本;投行能做的是尽可能通过制造买方竞争为融资方创造有利的供需态势和交易氛围。这就是估值。

在这个前提下,C轮融资中对估值影响最大的因素其实就是三个:

1. 竞品同轮融资的真实估值(如果是竞品抢先做完)。注意,竞品对外吹牛不上税的PR估值不算,是真实的白纸黑字的估值。投资圈很小,真实的估值基本藏不住。

2. 相对于竞品的运营能力和市场地位。

3. 前一轮融资的估值、融资额和交割时间。如果竞品先融了,则(1)和(2)比较重要;如果是自己先融,则(3)比较重要。

接下来重点说(3)。各种道理可以讲到天上,各种方法论也可以喷得开出花来,但最终投资人往往有一道心理底线需要坚守。这条线说通俗点就是投资人心中的“傻叉警戒线”——交易估值一旦超过了这条线,投资人就容易开始怀疑自己会不会沦为行业的笑柄。

为了讲明白这件事,我们需要临时发明一个概念:VM指数,V是估值,M是月数。VM指数指的是本轮融资与前一轮融资的估值差异倍数(本轮投前估值/前轮投后 估值)除以两轮之间间隔月数(本轮预计签约月与前轮交割月之间的日历月数),譬如:如果本轮投前估值是上轮投后估值的3倍,两轮的时间间隔是3个月,则 VM指数就是1;如果估值还是3倍两轮间隔是6个月,则VM指数就是0.5。

以公认的估值飙升最快的小米公司为例,它的A轮和B轮之间只间隔了两个月,估值却涨了4倍多(因为小米1的推出空前成功),VM指数高达2.1,10个月后 C轮的VM指数降到了0.4,12个月后D轮VM指数降到了0.2,16个月后E轮(就是最近450亿美元)的VM指数回升到了0.3左右。

即便对于热点行业中风口上的猪们来说,C轮的VM指数通常不应该超过0.5。也就是说如果你的B轮投后估值为5000万美元,那么C轮如果在6个月后融投前估值原则上不应超过1.5亿美元;如果是在12个月后融,投前估值原则上不应超过3亿美元。

当然这不是绝对的,根据实际情况可以有一些上下浮动。譬如,如果融资企业在两轮之间真有特别爆炸式的增长或者严重影响企业未来预期的标志事件,VM指数超过 0.5是可能的。再譬如,如果B的投后估值只有两三千万美元,C轮的VM指数超过0.5也是可能的。还譬如,如果B轮和C轮间隔超过12个月,除非你在这段时间里始终保持年化400%以上的增长,否则VM指数应该低于0.5。

在今天的市场环境下,VM指数原则上不应超过0.5。一旦超过,投资人就会自我怀疑起来。这时候即便他们对项目不愿轻易割舍,也会犹豫不决;他们很可能会想办法拖延交割时间以便能多看一两个月的数据,同时在其它条款上尽可能找补回一些心理平衡。

所以,如果你不是全银河系里最靓丽的那几颗星,而C轮的VM指数又显著高于0.5,那么你需要给自己插上第四枚用来警醒的小红旗。

如果以上四枚小红旗中你只插上了一枚,或许还不用过分紧张。但如果四枚中你占了三枚甚至四枚都集全了,那么请做好准备——C轮有可能会成为你的鬼门关。

如何避免“C轮死”?

1.对估值保持一定的弹性,避免被别人的虚假估值误导

现在中国创业者群体里有一种非常不好的风气,就是虚报融资额和估值,有的乘2乘3,有的故意混淆人民币和美元,最极端的甚至报出的融资额比自己的估值还高。 当然,这些人通常也不会明目张胆地开新闻发布会报假估值,而是通过各种公关大号小号来进行传播,自己不置可否,用别人的嘴帮助自己误导市场。

我去年年底在黑马大会上曾经专门提出“建立诚信中国,从自己做起。我们可以选择不公布融资额和估值,但如果要公布的话,让我们公布真实的数字”。最近徐小平老师也利用微博提出了“大家一起消除虚报投资额现象”的倡议。

对于出来融资的创业者来说,最坏的情形就是被市场上误传的错误的融资额和估值所误导,别人俩嘴皮一吧嗒,自己挂在了天上。而这很可能正是错误信息的始作俑者 所希望看到的。创始人很自然会倾向于高估自己企业的价值,因此也会很愿意半推半就相信别人报出的被夸大了的数字,以为借此可以为自己争取到更多的利益。但 这样的心态反而会害了自己,因为没有哪个投资人会把市场上传播的虚假估值作为自己估值的参照。

正确的做法是充分利用自己现有投资人和财务顾问的网络去尽可能了解竞争对手真实的估值和融资额。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加上中国很多专业人士在保密性方面的职 业操守普遍存在问题,因此打探出真实的情况没有想象的那么难。即便无法了解竞品真实的估值情况,也可以和自己的财务顾问一起基于不同维度的考量建立起一个相对合理、有一定支撑的估值区间。最重要的是,创业者要对估值区间保持一定的弹性,如果市场反响没有预期的热烈要随时做好调整估值的准备。只有做成的买卖才是买卖,只有被买单了的估值才有意义。

2.确定性比估值重要,时间为上,给确定性和时间足够的折扣

在C轮阶段,从优先级上排在第一位的应该不是估值,而是确定性,而与确定性对应的就是时间。一个融资交易只有交割了,才算真正完成。因此,谁可以最快签约并交割,谁就可以给融资公司最多的确定性。

对投资人来说,如果要能比较快地完成交易,需要具备两个前提:首先,投资人对行业有理解——估值都好几亿美元了,没有哪个机构投资人会在还没有完全理解行业 的情况下贸然写支票。因此,对于那些聊过一次发现对方不太懂行业的投资人,不要浪费太多的时间。第二,投资人可以本地决策,并且最好一两个人就基本可以决 策或者至少实质性地影响决策。越来越多的中国商业模式正在与美国同行业的模式发生背离,所以如果投委会决策需要拿到远在硅谷、纽约或者伦敦、巴黎合伙人的 投票,不确定性就会大幅提高。

而对于那些对行业拥有比较深的理解、能快速决策、与团队也有化学反应的投资人,给予一定的折扣以推动他们尽快下决心是非常值得的。一个细分市场里谁先把C轮融资完成,谁就可以率先把难题扔给自己的竞品,同时也离摘取D轮估值更近了一步。

3.在现金储备方面给C轮留出足够长的时间

关于B轮和C轮的时间间隔没有一定之规,取决于扩张速度、业务发展的关键节点、主要竞争对手融资时间等多方面的因素。

有一点是必须的,就是要给C轮融资的操作与完成留出足够长的时间,这一点在2015年尤为重要。

只有在不是非融资不可的情况下出去融资,手里才有筹码。一个正常的融资流程通常需要9-12周的时间。虽然偶尔也会出现二十几天搞定C轮的情形,但市场上从 启动到交割超过三个月的案例要远比短于三个月的案例多。这意味着你手里的现金在你启动C轮融资的时候,按照当前的业务规划和资金需求,应该至少可以维持公 司正常运营一年左右的时间。

也就是说,如果在B轮完成后,你手里的现金可以让你按照你的业务规划正常运营18个月,那么理论上你至少可以有6个月专心致志地聚焦业务发展,然后再考虑C轮融资的事。如果B轮后你手里的现金只够维持12个月,那么你最好在三个月内启动新一轮融资。

当然,也会有一些公司上轮的钱还没有动就开始谋划下一轮,这通常是出于竞争态势的考虑,就不在这里讨论了。

4. 尽量不给投资人排他期

以我们的经验,要想保证融资交易能够在规定时间完成规定动作,一个很重要的原则是尽量不给投资人排他期,谁快跟谁走。哪怕为此付出一些金钱上的代价(譬如为没有被选中的投资人支付一定的尽调费用),也是值得的。

如果非要给投资人排他期,我们宁肯在尽调之后给投资人一段时间(通常不超过10天)的独家法律文件谈判期,也不给投资人独家尽调(通常3-4周)的排他期。

当 然,要想做到上面这点,需要比较有利于公司的交易态势。众星捧月的时候公司怎么提条件都说得出口,一棵树上吊着的时候提什么条件人家只需说No对话就结束 了。现在有关投资人的信息越来越透明,财务顾问靠信息不对称吃饭的时代早就翻篇了,财务顾问真正的能力在于能否通过营造一个对融资企业尽可能有利的交易态 势为企业提供尽可能大的选择空间和尽可能强势的谈判地位。

5. 不用怕站队,引入战略投资人不是坏事

在全球范围内,互联网巨头在新一代创业公司的融资和发展过程中正在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中国,几乎所有估值能够达到10亿美元、尚未上市的互联网公司里,都有BAT的身影。仅腾讯一家,据媒体报道在2014年就至少投资了40家公司,涉及投资额达80亿美元。

如果你没有在更早的轮次里引入BATX这四家巨头或者京东、58、美团、唯品会、携程这样的“中头”,那么C轮是应该认真考虑引入战投的时候了。它们能给被 投企业带来的价值除了资金之外还有业务和资源上的帮助与协同。除了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中概股之外,很多A股公司也开始密集对新兴产业进行投资。

创业者们往往对与巨头站队这件事心存顾虑,但这真的不是他们在今天这种环境下应该特别考虑的事情。C轮面前,活命重要,媒体上怎么喷账户不会骗人,两军相遇兜鼓的胜。况且,继滴滴快的之后,更多跨BAT的惊天并购正在孕育。爸爸们连孩子们互相睡都不介意了,孩子们就更没必要担心拿了哪个爸爸的钱会惹恼别的爸爸。

事实是,在绝大多数与互联网有关的领域,基于中国互联网的独特生态,站队是迟早会发生的事。既然如此,与其晚站队,不如早站队,先于竞争对手把最有利于自己 未来发展的巨头引进来。况且,今天的互联网巨头和中头们已经越来越有生态意识和格局观,知道如何帮忙不添乱。在这方面应该说腾讯3Q大战后痛定思痛,为行业树立了一个值得点赞的标杆。三座大山正在变成三座靠山。

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还有可能把引入特别有价值贡献的策略投资人当做B轮和C轮的跳板。管它叫B+也好,Pre-C也好,叫什么无所谓,其实质是通过背对背的交易安排利用战略投资人独特价值贡献拉升C轮的价格。这样即便给战略投资人的估值打个折,C轮整体的估值还是会得到显著提升。我们最近在不止一个交易中就采用了这个策略。

最后我要说,今天中国的创业者是全世界最令人羡慕的一个群体。他们在创业的路途中会遇到很多坎坷甚至走入绝境,但创业的人生是值得在80岁的时候回忆的人生。优米祝所有的创业者朋友们羊年好运,面朝大海,每一轮融资都花开。

投资公司排名靠前的是哪家?

国境内著名风险投资公司排行榜:

1. IDG技术创业投资基金(最早引入中国的VC,也是迄今国内投资案例最多的VC,成功投资过腾讯,搜狐等公司)

投资领域: 软件产业 电信通讯 信息电子 半导体芯片 IT服务 网络设施 生物科技 保健养生

2. 软银中国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日本孙正义资本,投资过阿里巴巴,盛大等公司)

软银赛富投资顾问有限公司是一家总部设在香港主导亚洲区域投资的企业,在中国、印度和韩国有分支机构。软银赛富投资顾问有限公司目前已参与投资近20 亿美元。软银赛富投资顾问有限公司投资领域横跨几个高成长性部门,涵盖消费品服务、技术、媒介、电信、金融服务、医疗保健、旅行和旅游业,和制造业。软银赛富投资顾问有限公司致力服务于中国、印度、韩国、香港和台湾等地区。投资团队集中在香港、中国(北京、上海、天津),印度(海得拉巴,新德里),和韩国(首尔)。软银赛富投资顾问有限公司形成了的投资团队拥有丰富的投资经验。并为其与合作企业建立的牢固伙伴关系而感到自豪。

投资领域: IT服务 软件产业 半导体芯片 电信通讯 硬件产业 网络产业

3. 凯雷投资集团(美国著名PE,投资太平洋保险集团,徐工集团)

投资领域: IT服务 软件产业 电信通讯 网络产业 信息电子 半导体芯片

4. 红杉资本中国基金 (美国著名互联网投资机构,投资过甲骨文,思科等公司)

红杉资本,红杉资本创始于1972年,共有18只基金,超过40亿美元总资本,总共投资超过500家公司,200多家成功上市,100多个通过兼并收购成功退出的案例。

5. 高盛亚洲(著名券商,引领世界IPO潮流,投资双汇集团等)

6. 摩根士丹利(世界著名财团,投资蒙牛等)

7. 美国华平投资集团(投资哈药集团,国美电器等公司)

8. 鼎晖资本(投资过南孚电池,蒙牛等企业)

9. 联想投资有限公司(国内著名资本)

投资领域: 软件产业 IT服务 半导体芯片 网络设施 网络产业 电信通讯

10. 浙江浙商创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民企)

投资领域:关注(但不限于)电子信息、环保、医药化工、新能源、文化教育、生物科技、新媒体等行业及传统行业产生重大变革的优秀中小型企业。

11. 今日资本(投资项目包括我要钻石网、土豆网、真功夫等)

2005年创立,是一家专注于中国成长性企业的国际投资基金,目前的一期基金管理着超过2.8亿美元的基金,主要来自英国政府基金、世界银行等著名投资机构。

12. 兰馨亚洲投资集团

13. 深圳达晨创业投资有限公司

14. 凯鹏华盈中国基金

15. 德同资本管理有限公司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兰馨亚洲》之后,是否受益匪浅呢?想要学习更多的知识,敬请关注一品玉知识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