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可尊 早年经历(郭可尊)

sddy008 干货分享 2022-11-11 84 0

本文《郭可尊》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美盛财富通观点,获取更多专业股票知识和服务,敬请关注我们的网站,为你带来实用的投资干货技巧。

文章目录导航:

AMD处理器是哪里的公司生产的?

AMD公司,中文为超微公司!总部位于美国!

AMD 是一家业务遍及全球的集成电路供应商,专为电脑、通信及电子消费类市场供应各种芯片产品,其中包括用于通信及网络设备的微处理器、闪存以及基于硅片技术的解决方案等。

AMD 除了在世界各大城市设有办事处之外,还在美国、欧州、日本及亚洲等地设有生产中心。AMD 创办于 1969 年,总公司设于美国硅谷,有超过 70% 的收入来自国际市场,是一家真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公司在美国纽约股票交易所上市,代号为 AMD。

AMD 开发新产品时,力求产品能够满足客户的需要,不会单纯为创新而创新。AMD 作出每一个决定时,都会考虑"以客户为中心进行创新",并以此作为指导思想,让公司员工清晰知道产品的发展方向,也让公司能够在这个基础上与业务伙伴、客户以及用户建立更密切的合作关系。

AMD 深信公司文化对公司的未来发展非常重要,其重要性甚至不亚于所制造的产品。我们热爱工作,拥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在这样的高尚情操驱使下,我们一直积极寻找发展的机会,致力开发能适合客户需要的创新技术,并充分把握每一个市场商机,与广大的用户、业务伙伴与客户携手合作,帮助他们获益。AMD 具有刚毅不屈的精神,致力在世界上竞争最激烈的行业内持续发展,这是 AMD 企业文化的独有特色。

目前,AMD总公司副总裁兼中国总经理是郭可尊(女)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长安街1号东方广场内

邮政编码:100738

电话:(0860)10 8518-3788

传真:(0860)10 8518-1777

公司网址:

AMD董事长 是华人吗

AMD全球副总裁、AMD(中国)有限公司总裁兼总经理: 郭可尊(华人)

AMD全球最高总载: 海克特.鲁尔兹(不是华人)

列举关于名人用近十年的时间才完成的创举

十年名人榜

【贝瑞特】英特尔公司董事长:提出企业多元化和全球化战略,并且将英特尔的业务拓展到中国。

【曹淑敏】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副院长:我国年轻的3G专家,多次参与重大通信科研项目,为政府的宏观决策提供了重要的智慧支撑。

【常小兵】中国联通董事长:一位善于规划企业长期前景的老总。在接过中国联通董事长的接力棒后,中国联通CDMA扭亏。

【陈永正】微软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加盟微软后,令微软重焕青春活力。在“陈永正时代”,微软与中国政府和企业间的关系进入了最融洽的时期。

【陈卓新】广州金鹏集团总裁:带领整个团队进行战略结构调整,实施相关多元化的发展战略,并成功拓展了海外市场。

【崔根良】江苏亨通董事长:中国民营企业家的代表人物,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发展成为中国光电线缆行业最具实力的“航母”。

【戴爽】广东北电董事长:多年通信业管理工作经历,对中国通信业有深入了解。带领广东北电步入更广阔的通信市场。

【杜家滨】思科系统(中国)原总裁:具有深厚的技术背景,秉承思科对互联网的先进理念,对中国互联网建设提出有益建议。

【狄加】上海贝尔阿尔卡特公司总裁:在他的带领下,ASB充分利用比较优势,成为阿尔卡特亚太地区的生产、物流中心。

【冯必乐】西门子原全球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德国著名的商界领袖,而注重品质、行为低调的西门子也给中国通信市场留下了高端的形象。

【郝为民】中国通信企业协会秘书长:一名从业50多年的“老通信人”,他经历了共和国成立后电信业的各个阶段,如今又全身心为通信企业服务。

【冯军】华旗资讯总裁:凭借敏锐的市场眼光,在没有任何外部资金及资源支持的情况下,创建了华旗资讯。

【高尔文】摩托罗拉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严峻的市场竞争中,高尔文有着面对困境永不言败的精神。在他的领导下,摩托罗拉捷报频传。

【高瑞彬】摩托罗拉(中国)总裁:一个出生中国台湾大家望族的年轻人,投身一家素以管理严格的外企,一做就是整整12年。

【高岩】西门子(中国)通信集团移动网络总裁:业内资深管理人士和通信专家。多年的市场营销经验,领导西门子移动网络业务蒸蒸日上。

【苟仲文】信息产业部副部长:积极推动信息化进程。关注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

【古尼拉】索尼爱立信集团副总裁:坚信在消费类市场上,只有了解市场的动态,才能及时调整方向,为客户提供满意的服务。

【郭可尊】AMD大中华区总裁:“中庸”的形象却真真切切地导演了一家跨国公司在中国的“颠覆性”变革。

【郭江龙】德州仪器(中国)总经理:手机芯片产业成长的见证人,从一个技术工程师成长为出色的首席执行官。

【何庆源】诺基亚(中国)公司总裁:致力于诺基亚扎根中国和伙伴关系建立。扮演3G游说者和诺基亚总部中国战略的坚定执行者的双重角色。

【何书平】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在光通信寒流肆虐下,何书平领导的烽火通信依然捷报频传,成为国内光传输设备的领头羊。

【侯为贵】中兴通讯董事长:让中兴通讯站在了中国通信业的前沿,其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一次次在市场机遇中得以体现。

【侯自强】中国网通首席科学顾问:为中国发展宽带IP网奔走,被人们称为“中国宽带IP网的先驱者”。

【蒋耀平】信息产业部副部长:积极推动中国通信产业法制化进程。

【阚凯力】北京邮电大学教授:“敢说敢讲”的电信专家,不断站出来发表自己的意见,中国电信业不可缺少的声音。

【雷震洲】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科技委副主任:为邮电部制定“九五”科技发展规划和CDMA技术的深入研究作出重要贡献。

【冷荣泉】中国电信副总经理:中国电信宽带布道者,将美国AOL的模式拷贝到中国,努力构建中国电信精彩“互联星空”。

【刘韵洁】中国联通总工程师:作为CHINANET的奠基人,刘韵洁被誉为“中国互联网络之父”,并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全球50位数字英雄之一。

【娄勤俭】信息产业部副部长:推动中国通信制造业长足发展,并积极倡导自主创新。

【卢雷】NEC通讯(中国)总裁:变革NEC通讯工程师文化,成绩突出,对现有资源进行重新配置,统一整合为NEC通讯(中国)有限公司。

【鲁向东】中国移动副总经理:主管中国移动市场经营、企业合作、计费清算和移动数据业务。在其带领下,中国移动的数据业务一片欣欣向荣。

【鲁阳】信息产业部电信管理局副局长:多年电信行业监管工作的经验,高级工程师。提出要以科学有效的监管,推动行业和经济社会持续和谐发展。

【吕建国】中国联通副总裁:联通公司创始人之一,拥有多年的电信行业从业经验和丰富的管理经验。联通双网并行的缔造者之一。

【吕廷杰】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主要从事通信管理、信息经济学以及电子商务等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力主中国尽快启动3G。

【毛谦】烽火科技集团高级顾问、总工程师:国内第一个34Mb/s光传输系统主要完成者,后来34Mb/s系统在国内广泛推广使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毛渝南】北电网络(中国)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资深的电信思考者,积极推动北电在中国发展。

【孟朴】高通中国区总裁:在电信和新媒体行业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并具有20多年的卓越领导和管理经验。

【欧阳忠谋】普天集团原总经理:中国普天改革的积极推动者。

【彭朋】中国铁通原副董事长兼总裁:善于抓住机遇扩展自身市场分额,高价值、低成本和优质服务是他治理企业的主旋律。

【齐鸣秋】原中国吉通总裁:吉通公司创始人之一。在他的带领下,吉通首次在全国发行IP卡,从而引发电信资费大降价。

【钱伯斯】思科网络公司总裁兼CEO:他几乎每年都能荣膺“全美最佳CEO”、“互联网先生”,每句话都是投风险资本商购入他所在公司股票的理由。

【任正非】华为总裁:1988年创办华为,经过近20年的迅猛发展,华为已经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

【尚冰】中国联通总裁:丰富的电信管理经验,联通新时期改革发展的主要推动者。

【苏金生】信息产业部电信管理局局长:积极推动科学电信监管。

【谭星辉】中国邮电器材公司总经理、党组副书记:曾任中国联通市场部总经理,任职期间,促使联通市场更为精细化。2005年就任中国邮电器材公司总经理。

【唐如安】大唐副总裁兼首席运营官、大唐移动总裁:TD-SCDMA产业化进程的最前线的推动者,使业界对中国3G标准发展更充满期待。

【田溯宁】中国网通总经理:以一个行业“创新主义者”的魄力,锐意改革,带领网通走向国际舞台。

【童国华】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带领烽火科技由光纤通信为主的产业方向扩展成光纤通信、无线通信和数据通信三大产业支柱。

【奚国华】信息产业部副部长:运营与制造的资深背景,积极推进中国通信产业新阶段的改革与发展。

【王晓初】中国电信总经理:兼具领导移动和固网运营商的经验。转型新思想为中国电信这家“老店”注入了新的活力。

【韦乐平】中国电信总工程师:光纤通信、SDH、宽带网、接入网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在推动小灵通的迅速发展上有不可磨灭的作用。

【韦思德】西门子(中国)信息通讯集团总裁:善念生意经的德国人,韦思德总是能够实现既定目标,或是为实现目标而扫清障碍。

【徐福新】余杭电信局原局长:由他发现、引入,并参与技术改进的小灵通被千万人接受和使用,被业界称为“中国小灵通之父”。

【闻库】信息产业部科技司司长:积极推动中国信息通信产业科技规划及技术发展。

【邬贺铨】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国内最早从事数字通信技术研究的骨干之一,也是参与国家技术政策研究和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起草的专家。

【吴基传】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副主任委员信息产业部原部长:推动中国通信产业改革与发展的核心人物。在其任内,中国的通信建设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

【邬江兴】巨龙通信原董事长兼总裁:先后领导研制成功6个型号的程控电话交换机,后挂帅巨龙,一度与“大中华”携手,创下国内企业风流。

【吴鹰】UT斯达康总裁:吴鹰和他创办的UT斯达康创造了一个传奇。

【谢高觉】中国通信协会会长:作为中国通信企业重要联盟的掌门人,在行业监管、企业协作、促进通信行业良性发展等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谢麟振】中国移动通信联合会副会长:见证并参与中国手机产业和移动通信产业从“零规模”逐步发展壮大的全过程。,

【徐锡洲】长飞公司总经理:带领长飞在技术上不断创新,积极扩展海外市场,2005年,长飞的光纤缆产销量进入世界前五名。

【杨迈】爱立信(中国)有限公司原总裁:在中国任职八年期间,对爱立信在中国的业务发展做出巨大贡献,2004年不幸辞世。

【杨贤足】中国联通原董事长:中国联通腾飞的实质推动者,带领联通步入良性发展新阶段。

【杨兴平】多普达CEO兼总裁:率先在中国市场推出开放式无线互联终端,将移动通信、互联网和个人电脑三大产业的融合,被誉为“电脑手机之父”。

【殷一民】中兴通讯总经理:接手中国最具竞争力的通信企业之一,头脑清晰而且果断,能承受巨大的压力并保持对重要决策贯彻到底的决心。

【衣雪青】信息产业部政策法规司司:倡导转变职能提高依法行政能力,推动《电信法》立法工作取得长足进展。

【马志鸿】爱立信(中国)有限公司总裁:拥有超过15年的本地区工作经验,他表示最希望在中国带领爱立信做到市场第一。

【李默芳】中国移动总工程师:中国GSM发展的“规划师”,对于GSM在中国的组网与标准化的设备选取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李荣融】国资委主任:国资“大管家”,积极推动电信业央企改革与发展。

【李世鹤】大唐集团首席科学家:“中国3G之父”,主导了包括智能天线、同步CDMA、接力切换等多项TD-SCDMA核心技术的研发。

【李万林】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通信集团高级副总裁:西门子公司最早从事TD-SCDMA的开发人员之一,并推动西门子在中国实施3G战略。

【李一男】港湾网络总裁:业界传奇人物,27岁成为华为公司副总裁。2000年,北上创建港湾网络。

【李颖】通信产业报社社长、赛迪传媒董事长:作为IT传媒领袖,创办或主持多个IT媒体,并积极探索通信增值业务和新媒体发展模式,对通信产业有深刻理解。

【李跃】中国移动副总经理:曾任天津市邮电管理局副局长,从2000年4月起任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副总经理,负责公司网络、计划等工作。

【刘彩】中国通信学会秘书长:直接参与组织了中国电信业的政策制定、机构改革、电信重组、WTO谈判和《电信条例》起草等工作。

【林金桐】北京邮电大学校长:长期致力于我国邮电人才的培养。在科研方面,曾为863计划“光纤时分复用关键技术研究”作出重大贡献。

【李正茂】中国联通副总裁:资深的通信技术专家和电信运营管理者。

【邢炜】中国普天总经理:2003年3月入主普天,要将普天股份脱胎换骨成全新的资本、产业运作平台。这名务实经理人加速了普天维新进程。

【宋直元】原邮电部副部长:一名在邮电、通信战线工作了半个世纪的老战士,多年来为促进我国通信业的科技创新,政策的制订献计献策。

【刘允】SK电讯中国区首席执行官:2002年2月正式加入SK电讯公司,出任韩国SK电讯中国区首席执行官,深谙中国与韩国电信经营之道。

【王旭东】信息产业部部长:倡导政府监管“后退一步,站高一步”。积极推动中国信息通信产业由“大”向“强”转变。积极支持中国产业“走出去”。

【汪静】高通中国区董事长:从律师角色向战略顾问融合,43岁的汪静作为管理者战略决策者,积极参与高通亚洲乃至中国市场的发展策略。

【王建宙】中国移动总经理:曾是信息产业综合规划操心的官员,曾是为联通发展鞠躬尽瘁的指挥家,现在他又在为中国移动如何快跑而思考。

AMD和INTEL的CPU各好在那方面

INTEL与AMD"双核"论剑

INTEL与AMD"双核"论剑

水无常势,兵无常形。长久以来,Intel作为世界芯片霸主,将AMD压在身下。但是,局面越来越不稳,AMD在双核处理器上全面发力,英特尔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一度被打蒙的Intel迅速展开讨伐。

面对着摆在写字台上的破旧电脑——这是一台5年前购买的联想电脑,老化了的主板一再证明自己工作有点力不从心了——居住在广州祈福新邨内的孟昭顺最近有点烦:他想升级电脑,并且最好一步到位进入“双核”时代,但两大芯片巨头在“真假”双核问题上的争执让他不知道应该相信谁。迟迟不能下手的孟只好继续观望。身处IT圈外的孟昭顺并不知道英特尔和AMD为什么而争,他更不知道两家公司已为此打得头破血流。

与此同时,2月24日,中信广场3楼一西餐厅内,华南主流媒体的IT记者三三两两围坐在一起,他们正是来参加英特尔广州分公司召开的“真假”双核说明会的;紧接着3月8日,英特尔在其年度技术盛宴“英特尔信息技术峰会”(IDF)上宣布,将于2007年推出四核CPU,并暗示未来甚至可能推出“百核”CPU。姿态强硬。

“见龙在田” AMD揭竿而起

2005年5月11日,这一天成了两大芯片巨头为“真假”双核激辩的起始之日。此前,AMD已在美国和新加坡等国市场向英特尔摆下擂台。

“五一”长假结束没几天,AMD就在北京正式发布全球首款面向服务器和工作站的企业级X86核计算平台——AMD双核皓龙TM处理器,场面可谓相当的热闹。在曙光、惠普、IBM和Sun等众多国内外OEM厂商的大力支持下,采用AMD双核皓龙TM处理器的服务器和工作站产品也同步推出。一向低调的AMD公司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郭可尊借新产品发布之机放言,“希望总体份额较之去年能够成双倍增长。”

“竞争是件好事,AMD欢迎竞争,竞争让我们时刻保持警惕。”作为挑战者,AMD中国公司公关总监王妩蓉绝口不提英特尔,但很显然,他们把“竞争”之球踢给了英特尔,并期待对方接招。

这是AMD在全球首次提出“真双核”概念,他们宣称该公司的双核处理器产品都采用“真双核”架构,同时指称英特尔的双核芯片实际上是“双芯”架构——单纯地把两颗CPU放置在一起。

2005年6月7日,王妩蓉再度表示:我们非常尊重竞争对手,无意进行诋毁……只是想说明在双核处理器方面AMD的架构与英特尔的架构并不相同,AMD的产品在架构上的优势更为明显,性能更强。

面对对手的赤裸进攻,英特尔有些坐不住了,展开了首次反击。这年10月底,其高层官员在上海举行的秋季IDF(英特尔在中国一年一度举行的开发者论坛)上表示,AMD在处理器技术上大幅落后于英特尔,暗示对方的双核技术并不比英特尔先进。

事实上,这是一出完全由AMD公司导演的戏,隐忍已久的他们对自己的双核技术似乎很有信心,他们就是希望用叫骂诱出英特尔公司,然后再施展更为凌厉的进攻。因此,英特尔的贸然回击,倒是为AMD借题发挥提供了最好时机。

2005年12月初,AMD大胆地向英特尔发出战书,要求对双方的“双核处理器”进行对比评测,并对外声称,“测试结果和竞争对手回避挑战的态度,进一步确定了AMD在多核方面的领先优势。”或许是英特尔公司高层已经警觉,对于AMD下的所谓战书,英特尔这次不为所动,没有做出任何回应。

一计不成再施一计。2005年12月的第一周,AMD公司全球总裁鲁伊兹访华,其间和其中方高层又密谋启动另一波攻势。鲁伊兹前脚一走,12月中旬,AMD随即启动了名为“我为双核狂,AMD真双核体验风暴活动”,通过用户实际体验展示双核处理器在应用上的优势。在这次活动中,他们再度抛出“真假双核论”这张王牌,为即将推出的双核架构Athlon64×2双核处理器造势。

此次活动结束后,业界进入了短暂的平静期。大家一方面以为两家公司的口水战到此结束,一方面又对英特尔表现出来的懦弱感到惋惜。然而,英特尔其时正在酝酿一场猛烈的反击战。

“亢龙有悔” 英特尔点到即止

一位半导体行业的分析师指出,虽然AMD在64位技术和双核的宣传方面看起来风头甚劲,但严格说来也只是“成功扳回一局”,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英特尔具有强大的综合资源优势,左右市场更是游刃有余,一旦醒悟并顺势而为,AMD的先发优势并不会维持太久。

尽管英特尔方面尽可能让文章开头提到的“真假”双核说明会保持低调,但这丝毫不影响会场气氛的凝重。局势太敏感和严峻了。大家都想知道这家世界芯片巨头将如何辩护?如何反击?到底谁代表着双核芯片技术的最高端?

开场白简短,整个会议也是短小精悍,三句话直奔主题。英特尔中国华南区总经理李荣燊亲自介绍了两公司双核芯片的异同,他拿出一家第三方最新的评测数据,称AMD双核产品在执行多任务时的低性能,而基于英特尔双核技术的产品是围绕整个双核技术特点进行的产品一体化设计,这是一个全新的设计风格,包括工艺与工业乃至外观设计,不仅产品结构更紧凑,更为重要的是凸显双核产品的高性能和低功耗,尤其是它的低功耗。

末了,李荣燊形象地举例说,一个人在床上想看书,英特尔能做到不起身,伸手就能拿书;而AMD要站起来,走向书架。“这一过程中,它们的失误率是我们的2.5倍。”之后,英特尔技术人员通过同时运行时下流行的电子游戏,借速度对比来显示两家公司双核CPU的性能。

耐人寻味的是,英特尔少有地不对会议现场提供速记、拍照,并且拒绝向记者发放展示用DEMO,甚至连他们散发的新闻资料也是只字未提“AMD”公司名,仅以“某公司”称谓替代。

英特尔广州分公司的宣传是当时英特尔反击战略的重要一环。在此之后,英特尔中国公司在上海和北京也举办了类似活动,对当地IT媒体灌输自己的双核理念。

2月27日,英特尔中国北方区总经理曾明指出对手在双核上制造了一个“谎言”。“我们都是双核,没有真假之分。”曾明说,“AMD抨击英特尔是假双核根本没有道理。那只是AMD单方认为自己的双核才是‘真’的。”他还引用清华大学微处理器与片上系统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汪东升的话说:“目前双核没有标准或者定义,没有真伪之分,没有理由说别人是假的。”这是英特尔半年来针对AMD双核挑战第一次表明立场。3月1日,英特尔全球副总裁兼亚太区总经理杨旭公开表示,“AMD双核在单任务测试状态下有一定优势,比如只传输音乐,其他什么也不干。如果在多任务工作环境中测试一下,它们的缺陷就立刻原形毕露。”

紧接着,3月8日,英特尔在其年度技术盛宴“英特尔信息技术峰会”(IDF)上,宣布将于2007年推出四核CPU,并暗示未来将可能推出“百核”CPU,这便是英特尔的“ManyCore(多核)”计划,英特尔高级副总裁兼数字企业事业部总经理帕特·基辛格表示,2006年,包括桌面台式机芯片和笔记本电脑芯片在内,英特尔将有70%以上的产品为双核产品,下半年,还将推出一款更新的处理器,它将能把笔记本电脑、PC现有处理器性能提升40%。“到时候,AMD将落后更多。”

业内人士认为,英特尔此举可谓一箭双雕,一方面可以打造自己在多核CPU市场“领先”的市场形象,另外,也将公众的注意力从双核领域引开,打AMD一个措手不及。

但就在大家误以为英特尔将转入全面反攻的时候,它却又再度高挂免战牌了。用杨旭的话来说,英特尔不是不想回击,而是不想掉入AMD的圈套。同期,英特尔中国公关经理刘捷对记者表示,不会无休止地回应别人的说法,不会陷入别人为我们设下的陷阱。

至此,坚持不按对手节奏跳舞的英特尔公司惟一的正面反击暂告一段落,聚光灯下再次只剩下AMD。

“双龙取水” 两方各执一辞

英特尔和AMD争执的焦点是“究竟什么是‘双核’芯片技术。”两家各执一词,难成共识。

根据双方稍微接近的观点,“双核技术”就是将两个(以后可能集成更多)计算内核集成在一个处理器中,从而提高性能。形象地比喻,单核就好比一个单行道,同一时间里车只能一辆一辆地依次通过,而双核就是双行线,同时“飞跑着”几辆车。

AMD方面认为,在一个芯片上集成两个核心才是真正的双核,而双核技术最关键的一点是通过优化设计,让两个内核之间可以高效协作,实现芯片性能的大幅提高。就如同一个人长了两个大脑,他们共用一个身体,两个脑袋可相互交流一些东西;他们据此指称英特尔的“双核”是将两个原本独立的处理器简单地封装在一个处理器外壳里,没有任何逻辑关系,不过是将两个人用一件衣服包起来,虽然拥有两个脑袋,但各干各的,还可能互相打架。

英特尔方面对此不以为然,指出业内对于双核并没有明确的概念,因此只有不同架构的双核CPU,而没什么真假之分。“大家都是双核,为什么你的就是真的,我的就成了假的?”

两家都抛出了第三方评测结果、性能数据以及专家意见等等,各自力图维护自己产品名正言顺的真实身份。

最早的一次评测在2005年6月,国际知名硬件网站Tomshardware对两家公司提供的双核产品进行了对比评测,最终成绩显示AMD不敌英特尔。当时,AMD公司高级产品经理唐志德表示拒绝承认这个结果,他认为原因在于英特尔对送检产品进行了优化。

而在近期,AMD引用第三方评测机构CNET国际公司的比较测试数据声称,在日常计算、游戏、多任务、图片编辑、MP3编码等七个方面均优于英特尔的表现,“我们取得了7:0的完胜!”AMD公司发布的新闻资料说,众多媒体和第三方专业评测机构的评测数据都证明AMD双核处理器不论是处理单任务还是多任务,性能表现都要优于英特尔的双核处理器。

英特尔中国公司公关经理汪洪华也顿时就此测试的标准发出质疑:“我们只想反问一句,谁能规定双核产品的真假?目前没有任何一个机构能做出判断。”汪洪华的观点与曾明此前的说法如出一辙,同时也得到了中国部分学术界人士的支持。

清华大学汪东升教授就指出,目前业界对双核处理器的架构并没有共同标准或定义,自然也就没有什么真伪之分。“多核心的原意就是在一个处理器上集成多个处理器核心,在这一点上AMD与英特尔‘并无分别’。不能说自己的产品集成了仲裁等功能就是‘真双核’,更没有理由称别人的产品是‘双芯’或‘伪双核’。”汪东升说。

如果将汪的观点看做是一种对英特尔的支持的话,那么张云泉的观点则可视为是在力挺AMD。3月23日,这位中科院软件所并行计算实验室副主任、国家863高性能计算机评测中心技术委员会委员公开称:在英特尔的双核架构里会出现前端总线的瓶颈问题。

张云泉认为,在多核处理器的体系结构中,最关键的是核与核之间的协作。AMD的双核采用很高速的交叉开关进行协作和通信,这是它设计的关键,由此带来的好处就是两个核之间协作良好。相比之下,在英特尔架构里面会出现前端总线的瓶颈问题。

汪东升和张云泉的观点基本代表了中国学术界两派阵营,而这两种观点也随着英特尔和AMD的纷争相持不下。

“神龙摆尾” 双核之争的背后

透过四处弥漫的“硝烟”可以看到,双方明里是争双核的真假,但实际上,则是市场格局发生变化而自然出现的“碰撞”。“真假双核”之争,争的可不是个“名分”,而是市场份额,是引领产业发展趋势的龙头地位。

在单核、超线程等技术已经逐渐过时的今天,昔日无法与英特尔抗衡的AMD,如今面对全新的市场机遇,加上拥有成熟的技术与产品,放手一搏自然在情理之中。来自相关机构的数据、分析,从另一个层面反映了双方激烈的竞争。3月1日,JP摩根的半导体分析员Danely将英特尔的股票评级指数下调。除了英特尔季度业绩没有达到预期外,Danely称还因为AMD的市场份额正不断上升。另据市场研究公司MercuryResearch的统计,AMD去年第四季在服务器、台式机和笔记本电脑市场的合并市场份额已经上升至21.4%,大幅高于前一季度的17.7%。

一个经典的例子是,2002年11月,时任AMD中国公司总经理的郭可尊(现AMD公司全球副总裁)初上任,AMD在中国品牌电脑市场上还一无是处,为了打赢在中国市场的“处女”之战,她不惜远赴千里出现在名不见经传的江西省地方电脑品牌——“晨创”的新品发布会上。

然而,英特尔芯片毕竟在近十多年来直接促进并引领着个人电脑的迅猛发展。从“286”到“586”,从“奔腾”到“迅驰”,其每一款产品的名称,都成为了可以替代产品性能描述的标准。但是,AMD在近两三年来的异军突起,赢得了诸如IBM、惠普以及联想等厂商的支持,逐步拆散了原先英特尔紧紧拢聚的“铁桶阵营”;而以去年起诉英特尔垄断为标志,AMD开始在市场上摆出了与对手正面过招的架势。但和英特尔相比,AMD毕竟是一个迟到者。郭可尊在进行同方的公关时,就碰到了“软钉子”,同方还在今年向外界表明了忠于英特尔阵营的心迹。同方将拒绝AMD的理由归结为“我们在考虑AMD是否有足够的资源向同方提供长期支持”。

在笑纳同方的忠心之余,英特尔投桃报李,在市场推广中,英特尔给了同方不小的财力支持,并在2004年对同方的研发、产品、市场、销售和培训上都加大了投入,双方的来往也更加热络,关系日复一日升温,甚至超越英特尔在国内的最大合作伙伴——联想。

英特尔的精明和强大恰恰体现在他对各厂商操纵的得心应手上。十几年来,英特尔通过控制各厂商的产品数量、推出档期和价格,把握这些没有核心技术的OEM厂商的生产和产品命脉,其中在中国就建立起以联想、方正、同方、TCL等直供客户为基础的垄断体系。平均高达50%,以现金形式直接划到PC制造商账户上的英特尔广告返款,则是财大气粗的英特尔的一柄杀手锏。

与此同时,英特尔也不忘拉拢兼容机制造商,以扩大“英特尔体系”商家数量。在成都,英特尔通过产品支持、报销近七八成的广告宣传费,将八达、道洋、合诚和佳业等4大兼容机制造商也拉进这个体系。

这一切,都将AMD打得措手不及。据业内人士分析,就全球范围内讲,英特尔依然占有70%以上的市场份额,并拥有90%以上的电脑厂商,这一切都不可能在短期内被撼动。

然而英特尔昔日一枝独秀的局面已被打破。不仅是在AMD擅长的DIY领域,即使在品牌机市场,AMD也通过不懈的努力,屡有斩获。

英特尔反击AMD

英特尔AMD恩怨情仇路

1968年,鲍勃-诺伊斯(BobNoyce)和戈登-摩尔(GordonMoore)创建英特尔公司。

1969年,杰里-桑德斯(JerrySanders)与一组前Fairchild半导体公司雇员创建AMD公司。

20世纪80年代初期,IBM选用了英特尔的x86芯片和微软的DOS系统。为了避免过分依赖于英特尔,IBM要求英特尔帮助寻找另外一家供应商。

1982年,英特尔与AMD签署了技术交换协议,使AMD成为了IBM的第二家供应商。根据协议规定,AMD有权使用英特尔的“286”芯片技术。

1984年,英特尔抛弃AMD,单独提供“386”芯片。1987年,AMD对英特尔提起法律诉讼,试图解决“386”争端。

1991年,AMD对英特尔提起反垄断诉讼,称英特尔通过非法行为保护及维持其垄断地位。这是AMD公司首次认定英特尔公司涉嫌垄断,并一直将观点保留至今。

1992年,法庭要求英特尔向AMD赔偿1000万美元。并且,对于AMD的386处理器中所使用的英特尔专利,AMD可免交版税。

1995年,AMD与英特尔的所有主要法律争端全部解决。

2000年,AMD向欧盟提起诉讼,称英特尔的行为违反了欧盟的反竞争法。

2004年,日本公平交易委员会对英特尔涉嫌垄断进行调查。

2005年,AMD向美国特拉华州地区法庭对英特尔提起反垄断诉讼。

2005年6月25日,AMD根据美国法律的相关条款,在美国特拉华州联邦地区法院,对英特尔提起了反垄断诉讼。AMD向法院递交了长达48页的诉状,详细列举了“英特尔非法维持其在X86微处理器市场的垄断地位,并要求客户不与AMD交易”的“恶行

AMD CPU是哪里生产的?

AMD CPU的总部位于加利福尼亚州桑尼维尔。在全球各地设有业务机构, 在美国、中国、德国、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泰国设有制造工厂,并在全球各大主要城市设有销售办事处,拥有超过 1.6万名员工 。

AMD 公司专门为计算机、通信和消费电子行业设计和制造各种创新的微处理器、闪存和低功率处理器解决方 案。 AMD 致力为技术用户——从企业、政府机构到个人消费者——提供基于标准的、以客户为中心的解决方案。

扩展资料

作为全球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中国日益成为 AMD 全球战略重点之一。 2004 年 9 月, AMD 公司大中华区在京正式成立, AMD 全球副总裁 郭可尊女士任 AMD 大中华区总裁兼总经理,统辖 AMD 在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地区的所有业务,进一步 把握“中国机会”。

AMD 首开先河推出了高性能和无缝移植 32 位、 64 位计算优势的技术;在合作伙伴的支持下, AMD 率先在中国市场推出 64 位计算。 2005 年, AMD 再开行业之先河,推出了双核处理器。

AMD 的客户及业务伙伴已遍布中国,覆盖科研、教育、电信、气象、石油勘探等行业, AMD 的产品受到了中国市场与用户的广泛肯定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AMD处理器

看完《郭可尊》之后,你是否学习到新的知识?一品玉知识网,为各位新手小白带来实用的投资干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