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顺风车事件对滴滴公司影响(滴滴顺风车事件)

sddy008 基础入门 2022-11-09 84 0

想要学习炒股、基金或者其他理财,可以关注美盛财富通,本文章讲解关于《滴滴顺风车事件》的内容,如果对你有所帮助,可以点个赞。

文章目录导航:

从上市到下架仅4天,滴滴经历了“悲喜两重天”

国内网约车巨头“滴滴出行”被要求下架,这无疑是上周末最大的瓜了。

消息一出,瞬间引爆互联网圈。

滴滴出行App存在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问题,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相关规定,通知应用商店下架滴滴出行App。

划重点"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 。

整条通告不过百余字,但绝对符合我们平时说的那句话:“新闻越短,事情越大。”

我们先来捋一捋,这几天滴滴都发生了哪些事。

美东时间6月30日,滴滴正式上市纽约证券交易所,和其他上市公司不一样的是,滴滴仅用了20天就完成了交表和上市,“火速”完成了上市流程,没有对外的媒体发布会,也没有上市敲钟仪式,作为今年互联网最受关注的IPO之一,滴滴选择“悄悄”上市。

然而7月2日,网信办就发布了对“滴滴出行”启动网络安全审查的公告。

到7月4日就被网信办勒令下架“滴滴出行”APP。

从上市到下架仅仅4天,滴滴经历了“悲喜两重天”。

一、滴滴发展史

2012年07月10日,北京小桔 科技 有限公司成立,经过3个月的准备与司机端的推广,09月09日在北京上线。

2014年08月19日,滴滴专车在北京公测,主要面向中高端商务约租车群体。

2015年05月07日,滴滴快车在杭州上线,定位优惠出行服务。

2015年06月01日,滴滴顺风车上线,定位于共享出行服务,定价比滴滴快车低。

2015年07月28日,滴滴代驾宣布上线。

2016年06月01日,滴滴巴士战略升级为“滴滴公交”。

2016年08月,滴滴租车业务在上海测试运营。

2016年12月15日滴滴小巴正式上线。

2020年06月23日,为成都和杭州的用户提供滴滴同城货运的服务。

滴滴全球年活跃用户为4.93亿,全球年活跃司机1500万。其中国内拥有3.77亿年活跃用户和1300万司机。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滴滴的业务覆盖范围相当广泛,公司发展非常迅速,短短几年就基本垄断了出行行业。

客观地说,滴滴的出现对于我们的出行确实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提高了出行效率。同时也创造了更多工作岗位和就业机会,对于 社会 发展做出来重要贡献。

但是另一方面,滴滴曾因为乘客安全得不到保障、司机与平台之间抽成比例不合理、涉嫌大数据“杀熟”等问题被监管部门多次约谈。

作为一款几乎是打车必备的全民软件,滴滴无疑是掌握各种信息的集大成者和存储中枢。

小到网约车司机的经济收入、车牌情况、中到乘客的电话、姓名、手机号、身份证,大到错综复杂的红灯绿灯、行驶路线等,都是滴滴的盘中餐、碗中肉。

二、保护个人信息有多困难

此次,国家网信办的通报在第一时间受到公众的普遍支持。

滴滴出行据报道占有中国网络叫车至少80%的市场份额,无数人在使用它,滴滴如何使用这些信息,公众当然很关心。

众所周知,目前全球的 科技 发展十分迅速,在互联网时代之下,数据泄漏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在庞大的数据网背后,不仅仅是个人的安全可能会受到威胁,还包括了整个国家的安全。

互联网时代为人们提供了各种方便,但不知不觉之中,公众的个人信息安全也变得非常脆弱。

滴滴出行属于网络高 科技 公司,它对在中国普及网络叫车服务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但它无疑也是大型互联网公司中掌握个人出行信息最详细的。

滴滴此次因为违法收集信息遭整改,暴露出一个问题——大数据时代下,如何保护个人信息和个人隐私这一大难题。

现在,APP不仅可以获取用户的手机号、名字、性别等基本信息,还可以通过访问通讯录、存储位置来获取用户联系人和其他敏感信息。

不仅如此,像滴滴这类出行软件,不仅有机会收集用户的基本信息,还有机会收集家庭、公司住址和常去的地点等行程信息。

网信办的通报指出滴滴出行“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这很让人担心。

并且滴滴出行似乎已经有能力对一个人的行为习惯进行“大数据分析”,这对个人来说当然构成了潜在信息风险。

表面上看这次事件是网络安全方面的问题,但是从执行力度上来看,比之前查阿里和美团的那次力度更大一些。

蚂蚁被踩,阿里 、 美团 、 腾讯被罚,卖菜团购平台被批、滴滴下架。原来的备受推崇的互联网生态如今却是步步惊心 , 背后反映的是国家的意志 , 体现的是政策的导向。

希望滴滴出行真的可以认真整改。

以上仅代表大雄个人观点。

对于此次滴滴下架小伙伴们什么看法呢?评论区见!

滴滴顺风车为什么“难产”?

出品 | 虎嗅大商业组

作者 | 李玲

6月19日,滴滴顺风车宣布已在全国300个城市开通服务。

将全国300多个城市的上线称之为“试运营”,滴滴的言语中仍充满小心翼翼。对滴滴顺风车来说,考验才刚刚开始。所有前奏得到的试探性结果,都可能随时被颠覆,进入未知境况。

在安全事件亮起红灯之后,2018年8月到2020年6月,这个时间足以让滴滴顺风车抛开情绪化的自卑,回到理性的产品探讨之中。

虎嗅独家对话滴滴顺风车产品负责人何棣,让这位“风暴眼”的中心人物讲述滴滴顺风车全面回归的台前幕后。

在滴滴缺席的日子里,顺风车市场格局早已不同以往,作为商业核心要素的车主和乘客或被其他平台吸收,或转移至其他出行方式。在外界看来,身负重压且面临巨大市场变局的滴滴顺风车团队,难免会焦虑或者无可奈何,但何棣给出的答案恰恰相反。

顺风车的重新上线延伸出新的难题,团队追求的绝对安全反而成为用户良好体验的限制。在外界看来,这种需用高成本构建和维护的安全壁垒,必然对滴滴顺风车的商业价值大打折扣,滴滴顺风车无论是对滴滴还是对顺风车行业来说,其价值都不复从前。

但何棣认为, 滴滴顺风车不会成为一个难用的安检机器,投入越来越重恰恰是顺风车走向“对”的表现 ,无须纠结顺风车业务是不是一门好生意,“未来好生意都在困难的地方产生。”

以下是虎嗅与何棣的对话:

知道目标在哪里,但就是达不到

虎嗅 :为什么选在6月19日全面铺开顺风车?

何棣 :6月不是我们选的,我们从来没有设定时间,什么时候停止试运行,什么时候推到哪些城市,都是顺推的过程。

最重要的是平衡安全和体验,因为假如体验没做好,只做到安全,那开一个城市,用户流失一个,还不如不开。

一开始试运营的几个城市,选的是对顺风车认同度相对较高的城市,比如太原,用户普遍都对顺风车接受度比较高。因为一开始产品比较糙, 给相对忠实的用户群体体验,会得到更加积极主动的反馈,利于产品更快地改进完善。

虎嗅 :滴滴顺风车本是一个势头良好的产品,被迫下线一年多时间,是否有过心疼的时候,觉得对业务的打击太大了。

何棣 :实际上,没有人预料到服务会停运这么久,也不知道有这么多工作要做。

接受的过程中,我们的认知也在逐步升级。一开始查漏补缺,觉得哪里有问题就补哪里;第二阶段是安全体系的整体升级,我们发现光查漏补缺,整体的安全体系无法搭建起来,就又回到产品体系。第三个阶段把补好的东西给用户,让用户参与共建。

虎嗅 :试运营阶段,你们采取了哪些措施让车主和司机重新回到滴滴顺风车?

何棣 :首先是发短信给老用户,告诉他们滴滴顺风车回来了,先撬动认同产品的人。在试运行之前,我们发起用户共建计划,把试运行方案告诉用户,让大家提建议。我记得收到了几十万条的建议,有的还写了小作文指出产品问题。在这些意见中,团队挑选出了160条代表性建议由产品经理进行实名回复。

除了通过这个互动机制让用户参与进来,还有线下恳谈会。当然,疫情发生之后,面对面交流的恳谈会就暂停了。

虎嗅 :试运行阶段,团队最难克服的是什么?

何棣 :最难的是解决高度安全与体验变差之间的矛盾。比如,第一个月我们就把安全监控手段补齐,其中有个双向确认功能,用户叫了一辆顺风车,等车接的时候要确认车是否符合预期,安全性能是否满意。乘客迟迟不确认,车主等不了取消订单,导致大量的订单撮合失败。

安全措施造成的体验差还有夜间服务时限。当时晚上8点钟后不提供服务,有很多人问为什么不能到11点。其实我们自己也很少能在这个点前下班,所以确实有些奇怪。之后花了大量时间找夜间的安全手段,做到11点前全部用户都能乘坐,但多了很多规则。比如夜间使用顺风车的准入门槛,要求车主开启录音、升级行程偏移提醒等。

体验差的弥补手段是那几个月最头疼、最着急的事情,每天都有人催我说体验太差了。我也知道体验差,可安全又绝对不能放松。这让我们很痛苦:虽然知道好的体验是什么,目标也很明确,但就是做不到。

虎嗅 :下线到再次上线的过程,你印象最深的场景有哪些?

何棣 :我在滴滴顺风车四年,见证了顺风车的成长,也亲历了顺风车下线停服至再度上线的整个过程。

2019年11月,试运营的第一座城市上线前的小仪式上,有产品的同事说,现在已经不再忐忑和紧张了,因为自己已经尽力了。那瞬间,我也深有同感,不眠不休的结果对得起自己的付出。

还有就是北京试运营的第一天,我提早下班,发了下午六点的顺风车单。那是我第一次作为用户的身份去体验重新上线的顺风车,车主说他听说北京今天开始服务,前一天就做好安全准备,当时晚上8点之后不能接单,他当天特意和领导请了假提早下班。

我当时就很感慨,一个用户竟然等我们等了一年半时间。

虎嗅 :他们为什么一直等待滴滴,而不去选择其他顺风车产品?

何棣 :滴滴顺风车 现在聚焦的群体有白领车主和上下班通勤车主,他们对顺风车的依赖并非刚需 ,比如住回龙观的码农,他们有稳定收入,也不靠顺风车为生。

等待的很大原因是他们原来就认可滴滴顺风车。当时出事的是滴滴顺风车,但整个顺风车行业的安全保障措施基本在一个水平,滴滴因为单量大、影响大,安全水平还领先一些。

我自己的乘坐体验是,20%或30%的车主也在使用别的顺风车平台,但在听说滴滴顺风车回来后,很快也接入滴滴顺风车。在我看来,大部分车主对平台非常信赖和认可,毕竟这么长的时间,我们的服务保障、安全措施还是能看到的。

以前的顺风车确实被大家诟病有些鱼龙混杂,现在滴滴顺风车的群体更聚焦,准入门槛也做了优化升级,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资质不符合的人混入其中。

虎嗅 :这些车主有没有对滴滴顺风车具体哪个操作较肯定,说哪个功能比较好?

何棣 :肯定的例子有很多。滴滴顺风车安全整改最重视的一个点是女性保护,印象特别深的是一个经常接我的女车主,她喜欢走北清路,这样就偏离了原来规划的路线,触发了系统的异常偏移设置。

异常偏移后系统会告诉车主和乘客当前已经偏离路线,偏离时间较长后,系统会发短信通知乘客的紧急联系人,App界面也会出现很显眼的红色警示,告诉乘客路线已经偏离,是否要报警……出现一系列的警示动作。

但后厂村这条路很堵,每个车主都会找相对不堵的路线,难免出现绕路情况。按理说往北边走这个事情是车主自己的选择,我们行车途中也没有发生任何安全问题,这偏航提示算是误报。

可这位车主的反应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在出现路线偏差提示的时候,她非常激动地告诉我,这个功能非常好,她说连这样一个小的细节都能觉察到且反复提醒,让她很有安全感。

我们在设计的时候非常谨小慎微, 怎样在不打扰用户的前提下保护用户体验,给用户充分的安全感 ,让用户出现危险时能快速反应,及时给平台提供信息作出反馈?一直在做这方面的权衡。

而在开车的人看来,路线偏移是很常见的事情,一个地方用高德和百度指的路线可能都不一样。所以整个设计过程非常忐忑,很担心这个基于安全的功能会打扰用户。

虎嗅 :再次上线前迭代了很多个版本,这其中哪些调整来自用户的反馈?

安全不看大数,只看小数,不看相对值,只看绝对值。

在试运营的头一个月,我基本上没干别的,就在不停地回看数据。还要大量的电话回访,应该过人脸识别的为什么有几个人没过?是车主设备出问题还是我们适配出问题,还是他忘了做人脸识别或有别的原因?

稍微缓过劲以后,大概到了12月北京开城。用户最大的质疑是开城速度太慢,什么时候能开到他们所在的城市。第二个吐槽的是只能开市内50公里以内的短距离顺风车,且只到晚上8点。滴滴顺风车的设计负责人住在大兴,因为大兴到软件园的距离超过公里数限制,他自己也用不了顺风车。拼车群每天都有人问他,他也觉得非常惭愧,因为我们没有准备好开远距离场景。直到今年3月,远距离服务才上线。

还有很多车主和乘客抱怨安全功能繁琐,比如为什么人脸识别要六七秒。一开始人脸识别需要眨眼睛、张嘴、摇头三个动作,在过程中截图。为了保证真实性,我们不会做美颜。且为了防止图片作为他用,还会在图片的脸上打码。用那种丑到怀疑人生的截图作为信息核验通行卡的头像,可以想象用户看到这个图片是什么心情。

还有一个被疯狂吐槽的例子。车主申请时需要一次性提交证件照视频,这是目前为止顺风车行业最难的准入测试。如果只要求拍照,很容易通过拍屏、拍附件、复印件等来作弊,所以要求车主申请时准备身份证、驾驶证、行驶证,在系统规定的时间内以视频动态形式提交。一开始,系统设置的时间太短,车主拍完证件照就得赶紧冲下楼拍车。

这个操作实在太难,导致很多车主想用也回不来。后来我们也想办法优化,一方面去后台提高反作弊能力,一方面开放草稿七天内有效功能,申请者分步拍摄,也没有固定顺序,降低了注册难度。这个过程做了大量反作弊的工作。

现在大概6秒钟的静默人脸识别就可以,通过率也比原来高很多,信息核验卡明显改善后,用户也不再像之前那样抵触了。经常有女性乘客反馈,在应用端刷安全助手,看到车主的安全认证、在这条路线的出行次数,能够收获充分的安全感。

闭门造车的结果是:我们自觉牛X,但用户狂踩

虎嗅 :在改进迭代的过程中,有没有哪些东西是出乎意料,或者和预期完全相反的?

何棣 :整改顺风车用了一年三个月,但直至2019年7月份的滴滴开放日,团队才真正接触到用户。在这之前的11个月里, 没上线也没办法拿到用户的反馈,基本上都在“闭门造车”,因而出现了“我们自觉牛X,但用户狂踩”的情况。

用户这么不喜欢这个功能,完全超出我们的预期。因为按我们的数据统计结果,四个常用地点能解决80%以上用户的日常需求,大部分通勤用户的需求地点不多,没想到用户实际反馈确是另一回事。

我觉得 用户不喜欢这个功能,不是说四个场景少,而是需要可能性。 他们想的是除了上班,去超市、去商场、出去玩等都可以选择顺风车,四个地点就限制了这些场景的需求。

用户不一定要用这些场景,但他需要选择自由的权利 。 之后迭代方案里加了临时路线。

还有一些安全功能,在我们看来是非常挑战用户习惯的,比如信息核验卡。乘客上车之前,需要拿手机比照车主是否匹配,再点击上车,这个动作其实挺反人性。估计除了滴滴顺风车之外,其他场景也没有这样的产品,这是一个不得不的创新。

但意外的是,大家对信息核验卡的正面反馈比负面反馈多,接受度特别高。我们做了一个史上最难用的顺风车产品,没想到用户会这么包容地“乖乖”去用,这也说明这触发了用户对保障自身安全的意识。

虎嗅 :从产品的设置来看,再度上线的顺风车和之前有哪些不同,体现在乘车过程中有哪些具体表现。

何棣 :滴滴顺风车的产品改变在几个层面:首先是用户群体定位的改变。之前不太重视进来的是怎样的人,现在聚焦在上下班通勤场景。这样的定位是考虑到了解用户出行的背景和动机,能更好地触达安全。

其次是准入门槛有极大提升,除了全量用户实名认证、人脸识别外,滴滴顺风车还接入了失信人筛查,有更多数据去完善用户背景信息。 还有就是交易模式,像司乘双方的双向确认,行程中提供录音功能等。

虎嗅 :以往限制多是针对车主,此次顺风车整改除了产品安全漏洞的修补,是否考虑对乘客端设置限制条件?

何棣 :滴滴顺风车是一个司乘平等的平台,司乘双方的约束手段其实一样,只是你作为乘客会更多地感受平台在车主侧设置的安全约束,实际 所有的安全措施和信任体系,都是一样的评分机制 ,双方的行为表现最终供对方来做决策。

虎嗅 :滴滴顺风车不在的日子里,市场格局也发生了一些变化,这是否会给你们带来挑战?

何棣 :我还没有考虑市场格局这个事情。在滴滴顺风车下线之前,整个顺风车领域在安全上的思考与应有手段都是缺失的,不足以支撑用户对平台、对行业的诉求。

滴滴顺风车整改之后,一些没有下线的平台也跟着滴滴改,像人脸识别、实名认证等安全措施,逐步成为行业标配。但我们有最大的用户群体,希望给用户全新的产品,而不是说达到行业平均水平就可以了。

我觉得,只有找到安全和体验最好的平衡点,把标准体系建立起来,那时才会考虑市场格局应该什么样子。

虎嗅 :6月19日滴滴顺风车全面上线时提到,每周出行的车主和乘客数量增长了数十倍。这个增长速度符合团队预期吗?

何棣 :订单到什么样的数量级,并不是我们现阶段关心的事情。

滴滴顺风车恢复营运的核心目标是实现用户正循环 ,这里的正循环就是安全做到位,用户体验后下次还会用。订单量其实是一个结果,当把这些做到位后,用户的留存率、产品的复购率,最终会体现在订单上。

虎嗅 :目前滴滴顺风车的车主活跃度还有用户复用率是什么情况?

何棣 :具体数字不方便透露,可以说的是疫情确实对车主活跃度影响很大。车主活跃度取决于车主出车愿意与乘客出行需求,现阶段这两方都受疫情限制。月重复使用率倒是没有太大影响,和周重复使用率一样,与下线前的差距不是很大。

未来好生意都在困难的地方产生

虎嗅 :滴滴顺风车在巅峰时接近滴滴总单量的10%。如今变成了一个“难用的产品”,现在还能算是滴滴的核心业务吗?

滴滴顺风车也一样,它在整个滴滴中的价值不是以DAU、GMV或订单量来衡量,它的 供给是白领车主和通勤车主,这个是独家 的 。顺风车能分享出来的空座边际成本极低,能够提供一个性价比较高的出行方式。并且,它出现在通勤的高峰期,对网约车和其他运力是极大的补充,这是其他产品很难替代的。

滴滴顺风车最核心的价值是能够把这部分供给刺激出来,对通勤场景形成补充,给长距离出行的用户,提供高性价比的出行选择。

虎嗅 :作为一个商业产品,顺风车在安全上投入如此之多,它还算是一门好生意吗?

何棣 :十年前纯靠线上撮合就能解决问题的产品已经不存在了。让线上和线下发生关联,是非常漫长的过程。 当任何一个互联网行业进入深水区,也就是和线下产生关联时,结论都不会是简单的。开始会觉得不习惯,不代表它不是一个好生意。

对于今天的出行领域也一样,无论顺风车还是网约车,除了线上撮合,还要介入线下的人身安全保障,这就需要还原线下场景。这个动作我觉得少不了, 未来的确没有好生意了,好生意都在困难的地方产生。

虎嗅 :亲历滴滴顺风车的起伏,你作为产品负责人,对顺风车业务的终极期许什么?

何棣 :从我职务角度来说,顺风车的定位就像Airbnb之于酒店行业,通过共享形式降低出行的边际成本,提供一种独家的出行可能性,缓解通勤高峰期的出行难状况。

我对顺风车的预期以及行业的预期,是什么时候能做对。这个做对指找到安全和体验的平衡。因为滴滴顺风车走在了风口浪尖的最前沿,所以我们一定要把这个事情做对。但 安全上做到了极致,会不会变成一个特别难用的安检机器 ,就像今天人们去坐地铁,过安检还要把你从头到脚扫个遍,其实很难受。

滴滴顺风车如今还没有完全做对,但在往做对的路上奔跑。希望未来一到两年,我们能把行业标准都拉齐,达到最对的状态,更好地满足用户在通勤高峰期、跨城长距离等场景下安全、便捷、高性价比出行的需求,成为一款能给用户带来真正价值的、被用户喜爱和认可的出行产品。

虎嗅 :有什么特别想对用户说的话?

何棣 :我还是希望用户能多体验滴滴顺风车,多给一些反馈,站在我们的角度去想这个场景下的安全应该是什么样的,体验又应该是什么样的。

我觉得顺风车是一个生态,不是闭门造车就能做好。平台通过工具把司乘双方撮合起来,但司乘双方真正的交易履约是在线下发生。这个顺风车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并不是几个产品经理就能想到的。

柳传志之女柳青:因“关键时刻打不到车”创立滴滴,却损失4000亿

提到滴滴打车,大部分国人都十分熟悉,这个方便快捷的打车软件曾经一度风靡全国,不仅满足了许多人打车的需要, 还养活了众多的滴滴司机。

滴滴的创办者柳青,是大名鼎鼎的联想集团柳传志的亲生女儿。 柳青当年总是在关键时刻打不到车而耽误了许多重要的事情,因此,在当时的互联网大环境下,她看准了滴滴的发展前景,毅然投身其中。

可当滴滴如日中天、占领中国90%市场份额的时候,却遭受审查和打击,市值缩水超4000亿! 滴滴到底经历了什么?它是怎样崛起的?又为何会遭遇这么重大的损失呢?我们一起往下看。

滴滴的崛起和两位商界名人息息相关,除了柳传志之女柳青,还有支付宝事业部副总裁程维。最早对于滴滴的设想是程维提出的, 2012年,程维从支付宝辞职,带着几个同事在北京的一个破旧仓库研发出了滴滴打车。 而在当时互联网并没有如今这么发达,许多出租车司机甚至都没有智能手机,最早的滴滴并没有广泛的普及。

2012年的柳青正在高盛任职亚洲区董事总经理,这时她关注到了滴滴 。在结束了和程维的一场西藏自驾之后,柳青辞去了高盛的职务,正式加盟滴滴,一路升迁,最后任职总裁。

柳青加入滴滴也彰显了她出色的业务能力, 半年时间就帮滴滴完成了一笔当时移动互联网史上最大的融资——7亿美元的融资。 在后来的15、16年,又相继获得了多轮投资,高达数十亿美元。

滴滴获得了大量投资后,又并购了快的和优步,迅速成为了出行市场的龙头企业, 独占了中国90%以上的网约车市场和专车市场,总估值一度达到了700亿美元。

在滴滴势头正猛的时刻,两起案件让滴滴遭受了重大的公关危机。

2018年5月6日,郑州某空姐乘坐滴滴顺风车被司机伤害。同年8月,乐清一女子乘坐滴滴时也被司机伤害。 这两起事件直接把滴滴推到了悬崖之边。

这时候柳青不得不站出来,承认公司的失职,还表示会积极配合警方破案。 2018年8月27日,滴滴顺风车事业部总经理黄洁丽被免职,顺风车业务进入无限期的下线整改。

这两次安全事故发生后,短短一年时间内,滴滴估值就降到了516亿美元。这可以说是对滴滴打击很大的一次危机事故,然 而打击更大的还是后来全国爆发的疫情。

2020年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滴滴的所有业务几乎进入停滞状态, 虽然滴滴表明了不会裁员,但还是有不少员工离职。一部分的人员流动并不能完全撼动滴滴的基业,但也打击了不少在职人员的信心。

一个天灾、一个人祸,两方事故频出直接让滴滴陷入窘境。当初靠烧钱砸钱打开的市场, 虽然有大量的投资资金进驻,可企业还没等到营收就遭遇了变故。

2021年6月滴滴突然赴美上市。这次的上市行为,没有敲钟仪式,没有网络宣传,甚至连新闻发布会都没有,就悄悄的到美国纽交所上市了,并且上市过程极其迅速,从6月11号提交手续到完成,全过程仅用了20天。 这么迅速且偷悄悄的行为不禁让人怀疑:是有什么见不得光的事情吗?

果然,没多久国家网信办突发公告,对滴滴进行了安全审查。 7月4日网信办宣布,滴滴出行存在严重的违法违规,被下架了25款APP。半个月后,国家网信办、国家公安部等七个国家部门联合进驻滴滴公司总部开展网络安全审查。如此大的阵仗、如此迅速的动作史无前例。

那么,滴滴被审查的原因是什么呢?

在美国上市一直是不少国内企业的最优选择,因为相对国内A股上市门槛更低,周期更短,且市场更大可获得资金收益更多。 但是滴滴在美国上市就需要接受美国的监督,公司内掌握的大量用户资源数据都会被美国监管。

此次滴滴赴美上市涉嫌泄露国家安全信息和广大用户的个人隐私信息。滴滴出行拥有最核心的国家道路数据, 如果叠加卫星高清图片,再用各种软件构图,整个中国的地理数据就会完全暴露出来。

滴滴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出行软件,其服务器里存储着中国几亿人的用户信息和出行数据,根据这些信息, 几乎可以精准定位中国人的生活和日常起居,甚至包括一些机密单位人员的动向。 一个从业一年网约车的司机,在完成5000个订单后,基本可以对当地的路况信息、国家相关部门的分布了如指掌,而滴滴基本能掌握整个中国的动态了。

可想而知,这些信息一旦暴露给国外的某些部门,面临的后果不堪设想。 不得不说,国家迅速对滴滴启动调查,显示出国家强有力的治理能力,也是个大快人心的举动。

面对如此压力, 滴滴主动选择在美国退市,股价暴跌令滴滴市值蒸发了400亿、投资人的资产缩水一半。 这也是国家对于滴滴此举的严厉惩治。

就目前情况来看,虽然滴滴有计划在港股回归,但整体估值也不会十分乐观。 可以预见滴滴在未来将损失惨重。除了在股市上承担损失以外,接下来还有可能面临我国反垄断调查。参照美团被罚34亿,滴滴的罚款也不会低。

另外,滴滴在经历多轮融资后,柳青等中国高管们的股权已经被稀释的只剩9.8%。其他持股的有日本软银、美国优步还有不少美国股民。 据说近期已有部分美国股民开始起诉滴滴涉嫌隐瞒风险进行诈骗 ,一旦坐实,滴滴即便退市也会面临巨额罚款。可以说滴滴的处境是四面楚歌、风雨飘摇。

在互联网纵横的大背景下,滴滴的出现确实解决了我们生活中的打车难的问题,但泄露用户个人信息给国外这就上升到原则性问题了。 滴滴一没有产业、二没有技术,只是一个传递信息的中介平台 ,崛起的方式也是通过资本运作占领市场,在几乎获得垄断地位之时,又不断榨取利益,甚至跑到美国上市转移资产。

这样的恶劣行为不顾及国家利益,给所有企业开了一个非常不好的先例。 柳青这样的商业资本家,我们虽然钦佩她的才华和能力,但在国家利益面前,必须一视同仁。您对柳青态度如何?对于滴滴被查办您又是怎么看待的呢?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图片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作者联系,如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责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滴滴事件的来龙去脉?

来龙去脉如下:

1、6月30日,滴滴在美国悄然上市,市值一度超过5000亿,当天收盘4400亿,创始人程维身价超300亿,总裁柳青70亿,随之出现的是另外一个名字,软银(Softbank),赚了110亿(占股21.5%)。

2、7月2日,也就是滴滴上市第三天,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发布对“滴滴出行”启动网络安全审查的公告,为配合网络安全审查工作,防范风险扩大,审查期间“滴滴出行” 停止新用户注册。

3、7月4日,国家网信办通知全国应用商店下架“滴滴出行”app。根据举报,经检测核实,“滴滴出行”app存在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问题。要求滴滴出行科技有限公司严格按照法律要求,参照国家有关标准,认真整改存在的问题,切实保障广大用户个人信息安全。

4、7月9日,“滴滴出行”全网下架后,旗下另外25款App也被下架,涉及顺风车、代驾、配送、Uber等品牌。滴滴出行在其官方微博表示:滴滴诚恳接受并坚决服从相关主管部门的要求,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参照国家有关标准,深入排查、认真整改存在存在的所有问题,切实保障广大用户个人信息安全。

5、美国多家媒体报道,包括罗森律师事务所在内的多家律师事务所,正准备对滴滴采取集体诉讼。从“低调”上市到被“高调”下架,从资本的宠儿到面临集体起诉。不管结果如何,对滴滴来说都是雪上加霜,滴滴未来形式不容乐观。

关于《滴滴顺风车事件》的内容今天先分享到这里,看完之后,相信对你有一定的帮助,最后要提醒各位,金融投资存在一定风险,要谨慎去操作

评论